〔释义〕 指作者根据古代的故事、神话、传说铺张演绎、加工改造,从而创作出具有某种新的思想价值或艺术特色的作品。这是小说写作中题材选取和构思成文的重要技法之一。
鲁迅认为利用故事新编法进行创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前一种只在原来故事的框架上加一些细节的渲染,大体情节不变;后一种则指抓住一点,变化生发,所谓“新编”,较之原故事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并具有某种独立的内容和价值。具体地说,“新编”有三种编法:一种是扩编,即在原来故事基础上作某种内容上的扩充、细节的渲染;一种是续编,即根据原来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逻辑,对原来故事作引申发展;一种是改编,即以原来故事为素材,或改造、或生发、或就故事说故事,或将故事和现实相糅合。这种改编引申性很大,或可看出故事原貌,或只就故事中只言片语、一二细节大肆发挥。总之,编法多样,不拘一格。
故事新编作为题材的来源和立意的手段,为小说创作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人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历史可以提供人们的借鉴和启迪,使这一作品类型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既是“新编”就要编出新意,那种无所选择地简单地翻译历史故事或从满足人们猎奇心理出发,专门搜集一些封建糟粕、低级趣味,加以敷演宣扬,都是有悖于文学艺术创作宗旨的,因而是应该反对的。
〔示例〕 鲁迅:《理水》
小说前半部,描写了聚集在文化山上的许多“学者名流”,和一些考察实情的专员,旨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官僚们的罪恶和御用文人们的丑态。同时,还描写了一个乡下人和下民的代表,前者的出现是为了揭穿“学者”们的谎言,后者的出现则反映了统治阶级长期统治在人民身上留下的毒害,揭露了他们身上的奴才主义。然后,小说用主要篇幅写大禹治水的故事。作品以古代传说为框架,又不拘泥于传说内容。写了大禹“讨过老婆,四天就走”;工作时“走过自己的家门,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在治水时,他注重实地考察,倾听百姓意见,把老大人鲧“湮”洪水的成法改为疏导,坚决反对各种陈腐的见解和阻碍的力量;他充满鞠躬尽瘁、苦干到底的精神,终于领导人民疏通了九河,迎来了百兽率舞的太平盛世。
〔简析〕 这是一种包括了现代生活内容的“新编”。对原故事既有“扩”,又有“续”,也有“改”。这种新编,表现出明显的借古讽今之意,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