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取事变情法

〔释义〕 以生活中或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作为情节基础,通过适当调整以“变”出新的思想意义或感情倾向的方法,称取事变情法。

取事变情法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所搜集、占有的材料基本上具备表达这种思想或感情的基础,但又有不足,因此必须对这一材料做必要的调整和改造;一种是作者根据某个材料进行创作,但在创作过程中,随着作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化或思想境界的升华,不能不对素材的性质作一定的甚至大幅度更动。

取事变情的过程,是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概括或艺术升华的过程。作者必须对生活素材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筛选和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加工,使原有素材摆脱偶然的、琐碎的、粗糙的生活细节的束缚,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光彩;使原有人物摆脱生活真实的局限,而成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使原有的简单的不完整的故事,变成完整统一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生动情节。

取事变情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艺术反映生活的规律,要防止违背生活真实的胡编乱造。

〔示例〕 (俄)屠格涅夫:《木木》

聋哑农奴盖拉新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在一个太太家里当家奴。受尽这个冷酷无情的寡妇太太的欺压和折磨。盖拉新与勤劳温顺的塔季雅娜深深相爱,并盼着女主人答应他们的婚事。狠心的女主人却强把塔季雅娜嫁给他人。失恋后的盖拉新把他的悲哀与爱心全部倾注在一只被他救活的小狗木木身上。女主人却因木木只爱盖拉新而怒不可遏。先是让人偷偷把木木卖掉。当木木偷偷跑回来后,又以扰乱罪而处它以死刑。而死刑执行者竟是盖拉新:盖拉新不忍心目睹木木惨遭别人毒手,只得亲自处死木木。盖拉新在忍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处死木木之后,毅然决然离开凶恶残忍的女主人,回到乡下去。小说通过描写盖拉新和木木相亲相爱及其不幸命运的感人故事以及女主人的颐指气使、残无人性的暴虐行径,无情地暴露了专制农奴制的黑暗与残忍,寄托了对俄国农奴的深切同情。

〔简析〕 《木木》是作家根据自己家庭生活的经历写的。屠格涅夫的母亲是个性格乖戾、冷酷专横的地主,家中有个叫安德烈的哑巴农奴。这个农奴由于自己的生理缺陷而非常自卑,不敢爱谁,也不敢恨谁,一生从未爱过一个女子。他对主人非常忠顺,唯命是从。一次,女主人发脾气,毫无道理地将安德烈精心喂养的一条小狗溺死。对此,安德烈虽然感到异常痛苦,但也并不憎恨女主人,而是对她忠顺如故,直到死去。小说的情节虽取自这些真人真事,但是作家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这些人与事作了很大变动。作品中的哑巴农奴盖拉新性格倔强,敢爱敢恨;他不顾自己的生理缺陷,爱上了女农奴塔季雅娜;他对女主人指使管家赶走他的爱犬木木非常不满,以罢工表示抗议,而当木木被逼处死后,他断然出走。小说“取事”于生活,但“情”作了很大变动,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到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意义都有根本性的变化。作者把几乎没有故事性的生活素材变为曲折起伏的情节,从一个卑微懦弱的人物变出光彩夺目的性格;赋予原来没什么内蕴的生活情景以深刻的思想意义,显示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