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这是在动情的事中刻意追求和精心表现生活的诗意的构思方法。经过这种构思方法寻觅到的“诗意”,是照亮事物的火种,是连结各种情景的红线,是全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中心所在,是散文的“文眼”。正因为这样,写出的散文不仅内容含蓄隽永,富有诗情画意,而且结构新奇精巧,具有表现力度。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对“诗意”不可做片面的、狭义的理解。“诗意”不仅仅要从风花雪月、花前月下中去追寻,它还蕴含在一切动情的事情之中,因此寻觅诗意应当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正像杨朔所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人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其次,创造“诗意”要内情与外物相融和,意与境相应合。不能有意无境,或意大境小,流于抽象空泛;反之,虽有境,但无情,也会因过实而不能动情。
〔示例〕 杨朔:《雪浪花》(从略)
〔简析〕 杨朔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是的,确实如此。《雪浪花》是一篇散文,也是一首诗,既写得疏放自如,又有诗情画意,是散文和诗的结合。
作品开篇先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这个图景既真实地再现了大海的状貌,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又饱含深厚的情思,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为整个作品开拓了壮阔的天地,为“老泰山”的出场及塑造布设了必要的背景。接着写的是几个姑娘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她们为奇形怪状的礁石纳闷,在议论。这时一个欢笑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是叫浪花咬的。”“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心,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说这话的是一个“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的老渔民,刚刚从“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捕鱼归来,正在“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地往礁石上晾”,同时说了上边一席话。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出场,又让说出这样豪迈的话,正是作者追寻诗意,表现诗意之匠心所在。在这里,背景映衬了人物,人物又阐释了背景,把人和景交织在一起,其中在背景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中注入了作者深厚的情思,人物的刻画和背景的描写又充分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思,把内情和外物融汇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伟、壮阔,而又动人心弦的意境。然后作者把笔墨转向了对“老泰山”身世、经历的交代,揭示了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文字虽然朴实乎易,但同样充溢着诗意,在对人物的叙述中浸注了深厚的内在情思。结末一段的描写更是流光溢彩,诗意盎然。你看,在西天上铺着的“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之中,“老泰山”以红彤彤的脸,推着独轮车,悠然自得地走着,还“掐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在这段文字里人和景交相辉映,完全融和在了一起,多么优美的画面,多么深沉的情调,多么和谐的意境,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似乎不是在写散文,而是在写诗,这样动人的诗意正是作者苦心追求的目标,在这篇散文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面对这样的人物,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再也无法抑制激越的感情,于是直接把内在的情思倾泻出来,奏出了作品的主旋律。这一段抒情性文字,与开头所设置的背景和“老泰山”所说的蕴含哲理的话形成对照,互相补充,从整体上构成了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圆满地完成了作品的构思,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