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对时空上不一定相互衔接的各种生活画面,经过巧妙的剪辑、拼对、粘贴,组成塑造人物、反映生活、表现主题的有机整体的一种结构形式,有如拼贴画,故名。
拼贴式结构常采用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在一个完整故事的框架内,作者打乱时空顺序,似乎是随意安置故事各发展阶段上的材料,东拼西贴;读者直至读罢整个故事才能理出头绪,看清楚脉络。从作品整体建构上看它依据的似乎是作者的心理逻辑、思维逻辑、意识流动的逻辑,而不拘泥于生活的逻辑;只是“拼贴”的每个局部,则按照传统的顺序写法。
拼贴式结构与板块结构相近。不过“板块”强调文字形式,一般是用小标题或空行对全文进行分割,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至于顺序则没有严格规定。“拼贴”除文字形式外,主要指内容安排上时空顺序的“随意性”。
运用拼贴式结构,比较适宜于表现时间跨度大、空间变换多、思想容量丰富复杂的题材。由于是“拼贴”而舍去各种过渡、衔接的文字,可相对的节省笔墨,突出重点;其心理线与情节线相交织、错位的结构或情节特色,也给人以新鲜感。但运用不好,也易产生交代不清,头绪杂乱,或结构板滞,缺乏流动美等缺欠。
〔示例〕 茹志娟:《剪接错了的故事》
小说反映的是大跃进年代的农村现实,但在内容上则把当时的情况和战争年代的有关故事交叉着加以描述,还加进一段有关未来的虚拟性情节。小说分七部分,第一部分写“大跃进”开始,甘书记领着放高产卫星。秋后按产征购,大队人均只剩每天八两口粮,引起管梨园的老寿的疑虑。第二部分写1947年冬,老寿家省吃省喝,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和作好的大饼交县大队的老甘带给部队。第三部分写正当老寿对放高产卫星等想不通的时候,得知甘书记要求砍掉梨园,改种小麦。第四部分写淮海战役中,副区长老甘来征集柴草,老寿和乡亲们把自家的树砍倒支援了前线,但老寿又及时种上了梨树苗。第五部分写老寿眼看梨树被砍光痛苦不堪,要求辞职,果然以右倾罪名被撤职,而老甘却升为县委副书记。第六部分写老寿作了一个梦:一场反侵略战争爆发,他站出来领着全村抗战。甘书记来征粮,但粮库已空,老寿只好给了他一袋干枣。第七部分写大队欢庆用坩锅炼出了钢铁,老寿更加迷茫,他颤巍巍走出村子,要去找当年那位老甘。
〔简析〕 小说把历史和现实固有的先后顺序打乱,让发生在过去的和现在的、不同时间、地点的故事,“拼贴”在一起,看似不合生活逻辑,但却反映出作者的意识或思维“流动”的某种真实状态;通过鲜明的联想或对照思考,说明我们战争中路线的正确和在建设中出现的失误,暗示对其中的教训必须认真吸取。从局部看未免让人眼花缭乱,看罢全文才理清整体构思的脉络。亦不失为一种引人入胜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