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过程为线索展示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是小说、特别是现当代小说常用的情节和结构技法之一。
小说中的心理型结构,依据其中心理成分的特点,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通过人物对于往事的打破时空顺序的“自由”回忆,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二是用人物的回忆这一内心活动统摄全文,但其中有一条比较稳定的思维线,同时又随时切入偶发性的回忆、联想、梦幻甚至内心矛盾冲突,对问题的思考等等,从而使全篇作品成为这两种意识活动的交迭和穿插,增加了某种自由联想或意识自由流动的扑朔迷离的色彩或成分;三是没有明确的贯穿始终的情节,甚至也没有中心人物,作品完全用来表现作者或“我”由某一现实事物所触发的一系列天马行空式的回忆、联想、幻觉等心理活动,显示出一种“主观任意”的特色,意识作大幅度的时空跳跃,情思漫天开花式的自由驰骋。此外,西方还有所谓“纯心理结构”,完全以作者或人物的所谓潜意识的流动为基点组织成篇,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甚至也没有人物,让人难以捉摸和理解,被称为“实验小说”。
心理结构的小说能深入细腻和逼近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其最能暴露内心隐秘的特点,以其灵魂曝光的无遮蔽性,缩短了人物、作品与读者的感情距离,令人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由于以心理活动为线索,打破了时空的局限,随人物的联翩浮想,作者的笔触可以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这就大大扩充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那种要求情节完整的封闭型模式,使作品具有开放性,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再创造的天地。这种结构也可省去许多枝节和拖沓的过程交待,使文笔更简洁。但这种结构仍然要注意生活和内心活动的逻辑;那种对作品全局心中无数、随心所欲地胡乱编造潜意识、梦幻活动,让人莫名其妙的作法是不足取的。
〔示例〕 王蒙:《蝴蝶》
开头写副部长张思远从山村返回北京途中的一段心理活动,从对山村的现实感受,到秋纹对他的拒绝,乃至冬冬的执拗态度,乡亲们的殷切期待等等,其间又插入由汽车的呻吟声回忆起冬冬吃冰砖的情景,从路上的小白花联想起海云遭摧残的命运……然后写到他回寓所后对往事的回忆,也是在对基本事实的叙写中不时切入偶发的感触、思辨、意念等等,全文呈心理型结构。
〔简析〕 《蝴蝶》基本上属于在一条稳定的心理流程中不断切入偶发的回忆、联想、梦幻等内心活动这样一种心理型结构,这种结构,既有一条主线便于读者对全文脉络的把握,又有种种穿插,增加了作品扑朔迷离的色彩,它有助于表现主人公那种“思绪万千”的复杂心境,也有助于表现作品复杂而多义的主题思想,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多思索玩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