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击打一下,发出两种声音。借喻为小说写作中达到一举两得目的的特殊手法。一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通过一个情节、场景、细节的描写,作者的一段叙述,人物的一段独白、对话等,同时刻画两个人物;义同“一箭双雕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向胡屠户借钱去赴乡试的情节,同时刻画了范进和胡屠户;《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写小厮兴儿与尤二姐闲聊,评论王熙凤的为人,同时表现了王熙凤和兴儿等。一是指通过写一件事、一句话引起两个人物的不同反响来对比刻画两个人物的方法。如《红楼梦》中就多次写到对于同一件事宝玉和宝钗、黛玉和宝钗的不同反应,以此鲜明区分和表现他们的不同性格和复杂关系。
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多义性是采用“一击两鸣法”的客观基础,文学反映生活的集中概括性的特点和篇幅的局限,决定了作者有意无意使用这种方法的必要性。它是一种既能突出人物性格,又能揭示人物间复杂关系而又比较节省笔墨的很有“效益”的表现手法。
运用“一击两鸣法”,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本来任何有两个人物的情节、场面、细节,甚至一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评说、回忆、思念等都可以造成“一击两鸣”的效果;因此不必刻意雕琢,显出人为的痕迹,那样倒易显得矫揉造作。
〔示例〕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结尾
不过,在高兴的时候,也还发生一点扫兴的事情。运回那一万砖头,曾经过一些波折,大船停在砖瓦厂,人家不发货,皮笑肉不笑的对他说:“你的桁条还没有买,砖头拿回去白堆在那儿没有用,再等等吧。”李顺大同他吵了个脸红耳赤,说桁条已经落实了。那个人却比李顺大更懂李顺大,一口咬定他没有桁条。幸而他的亲家公跑来,凭自己买过砖头的经验,暗地里告诉李顺大什么叫“桁条”,李顺大这才恍然大悟,马上到供销社买了两条最好的香烟送过去,这才皆大欢喜,砖头下船。后来到水泥制品厂运桁条,李顺大再不用别人开口,就散发了一条香烟,免得人家说他还没有买到椽子。
做了这些腐蚀别人的事,李顺大内心惭愧,不敢告诉老书记。但是他的灵魂不得安宁,有时候半夜醒过来,想起这件事,总要骂自己说:“唉,呃,我总该变得好些呀!”
〔简析〕 这是一个通过作者的叙述达到一击两鸣目的的结尾。一方面,写了李顺大的老实、善良;一方面也写了少数人的歪风邪气。当然,从全文看,作者在这段充满幽默情调的描述中,义流露出对于在拨乱反正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忧虑,这就不仅是一击两鸣,而是一举数得、一石数鸟的笔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