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将人物形象、性格移化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一物景上去,通过对这一物景的描绘、渲染,使人物形象、性格表现得更鲜明、更深刻。是人物刻画的特殊方法之一。
移形源于人们对于人与物景在形象、性格、感情等方面类似性的一种联想。通过这种类似联想,人们常常从物景身上看到某种人的形象、人的性格,和人的情感表现。于是就借物景来影射人,比喻人,比拟人,象征人,写出各种托物喻人、借物写人的作品。在小说中,整个情节都是借物写人者不多,一般都是在情节的过程中(包括在情节的开头和结尾)有意设置或随手抓住某一与人物活动有关的物景或物件,在写人的同时,巧妙地对它们加以描绘、点染,让人领悟其象征比附意义,加深对人物形象、性格、行为以及作者爱憎褒贬态度的理解和体验。
这种移形,可以是移于某种物景,如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中的那棵老樟树,也可以是移于某个物件。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那件外套。这种移形,可以贯穿于全文,如埃及作家台木尔《小耗子》中的那只小耗子;也可以在情节中偶一出现,如冰心《小桔灯》中的那盏小桔灯。可以和情节发展关系密切,成为情节的一部分,如上举小耗子、小桔灯;也可以和情节关系不那么密切,基本上独立于情节之外,如上举的老樟树。
移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但要运用得巧妙、自然,恰到好处。切忌生拼硬凑,牵强附会。
〔示例〕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筑路”一节
“那么,非党非团的可以走吗?”
“可以。”潘克拉托夫斩钉截铁地说。
那个家伙穿着城里人常穿的短大衣,朝桌子挤了过来。他扔出一张卡片,卡片像蝙蝠一样在桌子上方翻了一个身,撞在潘克拉托夫胸口上,弹了回来,立着落在桌子上。
“这是我的团证,收回去吧,我可不为一张硬纸片卖命!”
他的后半句话被全场爆发出来的叱骂声淹没了。……
扔团证的那个家伙低着头朝门口挤去。大家像躲避瘟神一样闪向两旁,放他过去。他一走出去,门就呀的一声关上了。
潘克拉托夫抓起扔下的团证,伸到小油灯的火苗上。
卡片烧着了,卷了起来,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小圆筒。
〔简析〕 这张小卡片在这里成为这个可耻逃兵的象征或影射物,它的像蝙蝠一样的“翻”、“撞”、“弹”、“落”,到在烈火中“烧”、“卷”、“变”成黑色,正活画出人物在政治上的堕落和精神上的毁灭。作者随手借形,象征比附,而且恰当自然,合情合理,因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