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烘云托月法

〔释义〕 原是一种绘画技法。借喻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特指为要表现某一对象而极力表现与之有关的另外的一些形象或周围环境,创造出一个较为强烈的艺术氛围,对主要描写对象进行烘托,使之显得更加鲜明、生动。毛宗岗在评论《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一回中说:“此篇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止于无处写。”“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夫人,则极其清韵;……不待接席而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第三十七回回首总评)这就是说的以众多相关人物进行烘托的写法。

烘云托月,环境氛围和相关人物是“云”,主要表现对象是“月”。在写法上,可详于画“月”,略于画“云”,亦可详于画“云”,略于画“月”;甚至可以只画“云”而不画“月”。但“烘云”是手段,“画月”是目的,“烘云”是为了“托月”,“云”是宾,“月”是主。写作时,要让读者明确意识到这种表现指向,不能喧宾夺主,不分宾主,让人看不清或误会了作品的表现意图。

〔示例〕 (清)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台后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后来弹了一只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听,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吧?”其一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简析〕 “烘云托月”,重在一个“烘”字,既是烘染,就得有一定的表现上的广度、厚度和浓度,原文中写园子里不算,还写到街上,恨不写出举国若狂的景象。写一个琴师不行,还要用黑妞再衬托,单是演员衬托还不够,还要用观众来渲染。另外,重在一个“托”字,无时无地不在围绕和指向主要对象,映衬主要对象,宾主分明,借宾形主,突出了主要对象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