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造型,指创造占有一定空间、给人以美感的物体的形象,或指已经创造出来的此种形象。小说写作中刻画人物形象的造型法,则指选择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一个动作姿势,进行雕像式的描写,以塑造出极富雕塑感和立体感的形象的一种方法。
造型法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形象刻画,一是它所描写的是人物的姿态或姿势,而不是人物的一般肖像或动作;二是它所描写的是人物的一种具有外在或内在动感的姿态而不是一种从里到外处于静止状的姿势或姿态;三是它所描写的是人物在刹那间凝固起来的特定姿势或姿态,而不是写各种姿态或某种姿态的过程;四是它所描写的是人物的一个最具立体感、雕塑感的,轮廓鲜明、血肉饱满的姿势或姿态,而不是一种线条勾勒式的或“平面”的姿势或姿态;五是它所描写的是人物最具个性的、生气贯注的典型姿势或姿态,而不是平平常常的一般性的姿势或姿态;六是它往往用大落墨法,几笔写出一种立体的视觉感受,而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
写作中的造型法,来自生活中偶或一见的具有雕塑美的人像“造型”。生活中某种人物的带有一定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动作姿态深深吸引或感染了作者,使他从这一动作姿态中不但把握住人物的外形和个性特征,而且获得某种美的感受,这是作者在作品中运用造型法的现实依据。因此,作品中运用造型法,也往往是在一些关键性的或重要的场合,以求用一个造型,把人物的特征用最鲜明强烈的方式刻画出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更多的回味。
〔示例〕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中对龙光华的描写
龙光华是新四军的一名机枪射手,在中原突围时受伤被俘,关进集中营。他在狱中依然坚贞不屈,与敌人斗争。当难友们在牢房背面的青苔下找到泉水,而特务们不准去舀水并破坏了水源之后,他挺身而出痛斥匪徒。于是遭到敌人的残酷迫害。他身负重伤,陷入昏迷之中,常常进入梦境。一次,他仿佛听到人民解放军进军的炮声,看到了战友们在冲锋,他在梦境里喊着:“指导员……给我……一支枪!”这时,作品有这样一段描写:
狱灯闪动丫一下,龙光华一动不动地紧抓住牢门,他的头向上昂着,一只手伸向前方,像要抓住他渴望的武器……
〔简析〕 这是一幅多么壮烈感人的图景,英雄形象如同一尊可以触摸到棱角的玉雕呈现在我们面前。小说以语言为雕塑材料,为新四军的这位英勇牺牲的战士树立了一座性格鲜明的雕像。龙光华牺牲时刻的瞬间动作,其神采姿态被刻画下来,用的就是造型艺术的技法,取得了雕塑艺术的立体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