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皴染法

〔释义〕 原为传统国画描绘山石的一种技法。即画山石时,先勾出轮廓,然后为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亦称“三染法”。借用于写作,则指刻画人物时,先作概括性的介绍,勾画出一个轮廓,然后再作多层次多侧面的细致刻画,使人物性格逐渐丰满、清晰起来的一种方法。是人物刻画的方法之一。

皴染,可以在一段文字里进行,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形象的一段集中描写。开头说:“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司爱的是脸上的精神。”然后详细描绘。也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进行。即在作品前面部分和章节里先对人物作轮廓式的概括介绍,然后随情节的发展,或不着形迹地随意点染,或相对集中地作多次刻画,逐步地展示人物性格的各个测面,使读者最后得到人物的全貌。如《红楼梦》第二回里提到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作了轮廓式的概括介绍。而后,全书对他们多次进行描绘,直到终篇,人物的全部丰采才展现出来。

对人物形象使用皴染法刻画,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前有对人物总貌的介绍,使读者对人物的深入认识有一个基础和起点,但又不一次写净,以免读到后来会忘掉,像阿·托尔斯泰说的“就得老去查对,他是个什么样子。”因此,托尔斯泰主张形象应该“通过情节过程逐渐地在纸上浮现出来”。中长篇小说尤其应该如此。

〔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王熙凤

第二回,冷子兴在和贾雨村谈话间提到王熙凤,说贾琏“自娶了这位奶奶之后,倒是上下无人不称颂他的夫人,琏爷倒退了一舍之地,——模样又极标致,言谈义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以后,第三回见黛玉一节,写“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进来的凤姐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第六回见刘姥姥一节,周瑞家向刘姥姥介绍说:“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后来六十五回,通过兴儿之口,又提到凤姐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等等。

〔简析〕 冷子兴的话无疑是对凤姐的一个轮廓式的概括介绍,以后各段就是一种皴染,一种“阐释”:或通过观察刻画其形象,或通过感受反映其地位,或通过对话揭示其为人,如此两染,三染,凤姐的形象鲜明起来,丰满起来,站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