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蜕变,质变。蜕变法,指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刻画典型性格、表达深刻主题需要的一种艺术技法。
蜕变有种种形式,其中有对生活素材中人物地位或人物关系的变换。如根据史实,本来张献忠左右起义全局,是明王朝的最大敌手,而姚雪垠写《李自成》,却把这一位置让给了李自成。还有对生活素材中人物命运、事情结局的变换。如鲁迅的《祝福》,取材于一位保姆,本来最后是把她送回乡下;到了作品中,却演化出一段触目惊心的“小人物”的悲剧。还有对生活素材中整个事件的性质和面貌的变换。如果戈里的《外套》,取自一段官场逸闻:一个贫寒的小官员,以多年积蓄买了一支猎枪,可是在第一次出猎中就丢失了。他由此而懊丧得病,差点死去。同僚们出于同情心,捐钱为他买了一支新猎枪。但到了作品中,却变成主人公外套被抢,既遭到同僚们的讥讽,又受到“大人物”的怒斥;塑造了一个“谁也不可怜的人”的形象,反映了官场和现实的冷酷。
以上各例均为作家在清醒理智支配下的蜕变。也有在创作过程中,由情节和性格的逻辑发展而违背作者初衷和生活原状的蜕变。这是一种作者处于半自觉甚至不自觉状态下素材的蜕变。如托尔斯泰的《复活》,由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最后结婚的原始情节,变成了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与政治犯西木松结了婚。
使用蜕变法有助于将生活美升华为艺术美,有助于作家根据主客观条件与表现主题的需要灵活利用和处理素材,以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但蜕变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
〔示例〕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小芹和小二黑自由恋爱,不但遭到双方封建迷信观念很深的父母的反对,还受到坏干部金旺的破坏。但他们的爱情坚定不移。在他们的斗争和新政权的支持下,两人终于结合,各种旧势力受到应有的批评惩处。
〔简析〕 作品题材来源于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当时新政权建立不久,农村中封建势力还很顽固。不少地主恶霸利用农民对新政权认识不深的机会,伪装积极,混进民主政府,为非作歹。一位农民队长岳东至,因恋爱引起一些矛盾,竟被钻进新政权的坏人给活活整死。作者认为这一事件在当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但必须加工改造。主要是原来事件的结局过于悲惨,不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活主流,缺乏代表性;应该给正面人物以光明的出路,这才有利于表现反封建恶霸势力和争取自由的主题。于是,作者改变了原来人物的命运,写了在上级支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这种为了表现某种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主题的需要,根据作家审美理想和艺术典型化的原则,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和必要的变形,就是一种蜕变法,这种蜕变,使原材料的意义扩大或深化,从而具备了构成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作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