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这是有叙有议、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一种写作方法。在散文中往往是一边写人、记事、绘景,一边穿插必要的议论,对所描述的人、事、物、景作出分析、评价,或者表明作者的认识、态度。夹叙夹议可以增强内容的深度,使事实所内蕴的意义更突出、更鲜明,给读者的启迪更明确、更直接。但是“议”须有必要,要“议”在要害处,而且要简洁、明确,富有感情。千万不可隔靴搔痒,也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可节外生枝。
〔示例〕 (英)毛姆:《江上歌声》
沿江两岸回荡着船夫号子声。桡夫划着收扎起帆樯的高尾舢板,顺流而下;你听,他们喊着嘹亮雄浑的号子。纤夫背着纤绳,逆流而进。五六个人拖着小舟,两百人曳着扬帆舢板,越过激流险滩;你听,他们喊着船夫号子,那是更加气喘吁吁的歌唱。船中央,一人站立,不停地擂鼓督阵;他们弓腰曲背,着了魔似地曳着纤绳;极力挣扎,有时就在地上爬行。他们奋力紧拉纤绳,同激流的无情力量抗争。工头在一旁察巡,谁不拼死卖命,那一头破开的竹鞭,便会抽打他赤裸的脊背。人人都得竭尽全力,要不就会前功尽弃。他们喊着激越、高亢的号子——激流曲。语言怎能描述歌声里蕴蓄着多少辛劳。这歌声啊,足以显示那极度劳损的心灵,那紧绷欲绽的筋肉,以及那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顽强精神。纤绳可能断裂,舢板纵然旋回,而湍流险滩将被战胜。劳累的一天结束时,饱餐一顿,或吞云吐雾,或陶醉在悠闲自在的美梦中。然而,最痛楚的歌唱却是码头工扛着沉沉大包,沿着陡峭石阶,走向城垣时哼出的歌声。他们上上下下,走个不停;“嗨哟,啊嗬”,那节奏分明的呐喊,就像他们的辛劳一样,永无休止。他们光脚赤膊,汗流浃背。他们的歌声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简直不是人的声音。它是无限忧伤的心灵的呐喊,只不过带上了点旋律和谐的乐音,而那收尾的音调才是人的最后一声抽泣。生活太艰难,生活太残忍,歌声是绝望的最后抗议。这就是江上歌声。
〔简析〕 这是一篇激情充溢的优美散文,既描绘了船夫和码头工劳动的艰辛画面,也刻画了他们喊出的歌声的凄惨情调。画面和歌声交替呈现,相互补充,再现了他们的苦难生活情景。作者为了把工人们劳动时喊出歌声的底蕴揭示得更加明确,在描述中分别穿插了必要而深刻的议论:“这歌声啊,足以显示那极度劳损的心灵,那紧绷欲绽的筋肉,以及那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顽强精神。纤绳可能断裂,舢板纵然旋回,而湍流险滩终将被战胜。”“他们的歌声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简直不是人的声音。它是无限忧伤的心灵的呐喊,只不过带上了点旋律和谐的乐音,而那收尾的音调才是人的最后一声抽泣。”这些议论与描叙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文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读者对工人的苦难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得更加清晰、深沉。最后,作者又用一句议论收束全文,使歌声的意义得到升华,从中看到了工人抗争的力量,成为全文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