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画面象征法

〔释义〕 象征是表现影视片意义的高度凝炼而潜在的方式,它的形象本身内蕴着一种诗情和哲理,使人在审美情感中达到领悟。象征是蕴藏在画面内部,深藏于画面表象之中,但不是理性的、哲学的堆砌。它所要揭示的深刻含义是由影视片本身的画面构图、造型、色彩直接传达给观众的。因此,任何象征画面都必须安排得不仅使它的内在含义明白易懂,而且要与影片所描绘的客观现实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示例〕 张子良:《黄土地》

这部影片从头到尾的所有镜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绿色,那沟壑纵横、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那浊流奔腾而下的黄河,那灰暗破旧的黄土窑,更有那祈求苍天“清风细雨救万民”的黄脸盘、黄脊背,无时无地都积淀着一个“黄”字。

〔简析〕 这里陕北高原的黄土地和黄河成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心理结构的象征。它既是影片中人物翠巧和她的父亲、弟弟生长、劳作的自然环境,同时那里的地形地貌又是他们淳朴浑厚的感情的延伸。黄土地已经成为影片中的一个主角。黄色,也带上了一种象征色调,它既是自然色彩,又是中华民族的人种肤色,还联系着炎黄子孙对于“龙”的图腾崇拜。它的象征意义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哲理性。它将自然和人生、历史和现实、文明与愚昧,向往和追求紧紧联结起来,形成一股恢宏的气势,涌动着巨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黄土地,已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了,它已成为情与理、境与思、形与神相统一的化身。

“象征将现象改造成一种观念,观念又变成意象,这促使观众在意象中无限地活动着,并且不可捉摸。”(《歌德谈话录》)这里说的“不可捉摸”是指观众对于象征意象所产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宽泛性、多义性,并不是神秘莫测。黄土地这一画面形象就是编导者将大量的客观现象(陕北高原比比皆是)加以提炼、概括,形成一种观念,即象征含义,而后又将这种象征含义赋予具体的客观形象——黄土地。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黄土地画面就是蕴藏象征的意象了。画面本身在这里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外在的黄土地形象,而是从它的视觉感受中体察和领悟了无形的普遍性意义。象征意象给观众展现了无限丰富的联想和思维的天地。

编导者在对人生、社会、事物有了深刻体验和理解,并能将其深藏在具体的形象画面中,才可能有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