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烘云托月”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意在写月,却并不直接、正面地去写月,而以写云来烘托月。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技法,借用到戏剧创作中较之正面描写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加强主要人物的立体感,深化人物性格和情感。在戏剧中运用烘托技法主要是以人衬人,即是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因此,安排作为衬托的次要人物时,应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差异大些,但又与性格对比不同。被烘托人物与烘托人物一般多为主从关系,而不是对比关系。
〔示例〕 (元)王实甫:《西厢记》
该剧主要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然而,作为次要人物红娘的戏,并不比两个主人公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红娘,就没有崔、张的爱情故事,也就没有这出戏。红娘几乎是作为烘托莺莺而存在的。
〔简析〕 金圣叹十分赞赏《西厢记》的“烘云托月”之妙,他说:“红娘本非张生、莺莺,而张生、莺莺必须红娘而愈妙。”的确,红娘如“云”,莺莺、张生似“月”,“云”托“月”,“月”更明,莺莺和张生的形象更光彩照人。从人物关系上说,红娘是张生与莺莺爱情的关锁人物,是连结他们二人的纽带,没有她,张、崔二人难以作合。从表现人物性格上说,红娘的聪慧、机敏和胆识,则烘托出莺莺的才情、娇媚以及端庄、羞涩的独特个性。在“借厢”一折中,通过红娘严词拒绝张生,写出莺莺身为名门闺秀的倾城之貌和家教之严;“琴心”一折中,从红娘多次传递书简、责怪小姐矜持、作假,衬托出莺莺的才情和智慧以及追求爱情的大胆执着;“拷红”一折,写红娘责问老夫人,既表现红娘的胆识和泼辣,更衬托出莺莺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总之,在《西厢记》中,没有红娘之“云”的烘托,莺莺之“月”的性格就不可能如此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