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在舞台大幕降落时,剧中所提出的问题得到明确、肯定的解答,这就是回答式结局。这种结局方式使观众随着剧中主人公的遭遇、命运和最终结局,看到了事物的发展,人生的道路,从而认识了事物的是非和人生的真理,使自己坚定了生活的信念,明确了作人的准则。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借助某一人物的嘴巴说一番抽象的大道理,而是以人物的行为动作,通过形象作出答案。因此,运用这一技巧,必须掌握问题与人物外在动作和心理动作进程的关系,必须在问题已经得到完满回答、人物心理动作已经完成时结束全剧,而不能着眼于外部动作是否完成。因为外部动作可能与心理动作同时完成,但有时不一定同时完成。
〔示例〕 (巴西)菲格莱德:《伊索》的结尾
伊索一手拿着金器,一手拿着释放他为自由人的证件,向外走出,他嘴里说着:“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意思是在什么地方跳下悬崖。这时大幕落下了,全剧结束了。
〔简析〕 伊索走出去跳崖的动作并未完成,就落幕了。但他决定跳崖的心理动作已经完成,这就回答了剧中的人生问题:不愿做奴隶而生,愿为自由而死。全剧主题得到了揭示,观众在伊索的人生结局中,认识到了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结局不但完满地回答了问题,也为人物争取自由的决心和意志凝重有力地勾画了一笔,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主题思想更深刻,戏剧结构更完整。人物的外部动作在舞台上虽未完成,但在观众的设想中已经完成了,走下舞台,就是走向悬崖。人物动作转入幕后,在观众的感受中,留下了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