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个性化语言

〔释义〕 高尔基说:“要使剧中人物在舞台上,在演员的表演中,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性的说服力,就必须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观众才懂得每个剧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只能像是作者所确定的和舞台上的演员所表现的那样。”(《论剧本》)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要写好每个人物的台词需要剧作者根据他们的阶级、出身、职业、年龄、经历、生活处境、思想感情、习惯爱好等等,设身处地地推测想象,让他们说出自己非说不可的话,做到老舍要求的那样:“剧作者则需在人物头一次开口,便显出他的性格,闻其声知其人。”

〔示例〕 老舍:《茶馆》

剧中唐铁嘴和王掌柜的第一次对话,两个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活现于舞台。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简析〕 戏刚开场,二人初见,各说一句话,一个是又油滑又可怜的江湖相士,一个是年轻能干、世故练达而又心地善良的茶馆掌柜,两个鲜明的性格活现在观众面前。双方的语言极有个性,一字一词都不能互换,只能出自他们各自的口。

要写出个性化的语言,剧作者必须非常熟悉自己的人物,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李渔说:“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就是说,只有透彻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动态,才能说出人物自己非说不可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