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报告文学议论手法之一。报告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主观思想认识与报告的客观对象相统一、相结合的过程。真实地反映生活,就是报告文学的所谓客观性;根据作者的自身感受和创作意图,能动地反映生活,表现出作者某种爱或憎的情感流向,就是报告文学的主观性,也就是它的倾向性。报告文学的倾向性总要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其倾向性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作用,或是震动整个世界,或是影响一个时代,是不可估量的。如基希在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里,“暴露了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争夺市场和贱价的劳力的狰狞面目,揭破了腐败的封建势力粉饰太平下面的丑恶和卑劣,素描了中国民众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之下惨不忍睹的痛苦和挣扎”。其强烈的倾向性在“大胆,深刻,尖锐,幽默,讽刺”的“每一字每一行里闪烁着”,影响了中国亿万读者,几乎震动了世界各国。
因此,一个政治上敏感的作家,能敏锐地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现象,或者进行深刻揭露,或者向社会发出强烈的呼喊。作者将这种倾向性渗透到作品议论的笔墨中,就形成了倾向性渗透的议论方法。
〔示例〕 夏衍:《包身工》
……
达维特·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末,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支那奴隶的冤魂!
……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的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简析〕 作者在三十年代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东洋纱厂秘密进行采访调查,在获得丰富材料的基础上,以触目惊心的事实,充分揭露了东洋纱厂残酷剥削压榨包身工的重重黑幕。作者在满腔愤怒的议论中,由流亡美洲,被美国低价雇用而折磨致死的大批爱尔兰工人的尸首,联想到东洋纱厂纱锭上附着一个个中国工人的冤魂,由此及彼地发出了强烈的警告;鲜明的倾向性渗透在议论的字里行间:“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那种残酷压榨包身工的制度的血泪控诉!“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则是作者反抗剥削、反抗压迫的思想倾向和政治预见性的集中体现。
当年,这部作品如嘹亮的号角,激发被压迫的人民争取自身的解放;今天,这部作品依然是我们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旧中国的生动教材。由此可见,一篇报告文学的思想倾向正确与否、强烈与否,不仅影响着它当时的艺术价值,而且将决定着它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