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形象映衬是报告文学的表现技法,它是映衬法的种类之一。映衬法是指相关或相对的人物或事物交互映照、陪衬,达到强化各自形象或性格的目的。而形象映衬特指报告文学中,以次要形象来衬托主体形象的映衬方法。
在以描写真人真事为对象的报告文学中,为了使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更生动、更逼真,有时需要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采用艺术的表现技法,进行必要的形象映衬。形象映衬可以运用对比、烘托、反衬、陪衬、垫衬等手段,把多种与主要人物形象相关或相对的次要形象,做为背景画面来映照、衬托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使主要人物形象在众峰竞秀,妍媸对比的衬托中得到强化,更显鲜明和突出。
〔示例〕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
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之中一道著名的难题。当初,他说,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设彼得堡,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其中,有意大利数学家欧拉;有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数学家。
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教那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造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说到这里,教室里成了开了锅的水。那些像初放的花朵一样的青年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了。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学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老师说,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合数。我们小学三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题是最难的呢。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是有谁能做了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呵!
青年人又吵起来了。这有什么不得了。我们来做。我们做得出来。他们夸下了海口。
老师也笑了。他说,“真的,昨天晚上我还作了一个梦呢。我梦见你们中间的有一位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高中生们轰的一声大笑了。
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也被老师的话震动了,但是他不能笑。……
第二天,又上课了。几个相当用功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几个答题的卷子。他们说,他们已经做出来了,能够证明那个德国人的猜想了。可以多方面地证明它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哈!
“你们算了!”老师笑着说,“算了!算了!”
“我们算了,算了。我们算出来了!”
“你们算啦!好啦好啦,我是说,你们算了吧,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你们这些卷子我是看也不会看的,用不着看的。那么容易吗?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
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唯独陈景润没有笑。他紧结着眉头。……
第二年,老师又回清华去了。他早该忘记这两堂数学课了。他怎能知道他被多么深刻地铭刻在学生陈景润的记忆中。……
〔简析〕 在《哥德巴赫猜想》中,对陈景润青少年时代的这两堂趣味横生的数学课的描写,完全采用了形象映衬的表现技法。
作者在大段大段的人物描写中,着墨于陈景润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不过几十个字,而大量笔墨却放在次要人物形象的描绘上。教师富有吸引力的滔滔不绝的讲演,像“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的教室,以及同窗学友争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发出的一阵阵哄堂大笑,都是作者极力表现的形象。正是因为对这些次要形象的渲染和描绘,构成了丰富多采的背景画面,所以“紧结着眉头”,“唯独”“没有笑”的陈景润这一主体形象才被映衬出来,使他在多种形象构成的背景画面上显得异常鲜明、突出,与众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两堂铭刻在心的数学课,才奠定了陈景润大半生的奋斗目标,从此,他酷爱数学,历尽艰辛,发誓要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
可以说,用形象映衬的手法所描写的这两堂数学课,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全篇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