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特写镜头是表现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拍摄对象细部的电影镜头。特写镜头往往能将演员细微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其情绪的目的。有时也用来突出某一物体细部的特征,揭示其特定含义。
报告文学经常借用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一种倩况是,在较短的报告文学篇幅内,要报告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不可能用细腻的笔法,详尽而全面地去描述,于是,可以运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择取其最典型的一部分,重点突出地去描写,以达到浓墨重彩、集中点染的艺术效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写事为主的报告文学中,涉及社会面比较广,牵扯到的人物比较多,作者不可能把笔墨集中到每个人身上,具体展示这些人物的性格及其形成过程。它在人物刻画上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也就是在交代事件进展的过程中,不断把镜头对准某个人,寥寥数笔,粗粗勾勒,对他的言行举止作一简单介绍后,又忙于交代下文了。例如,高尔基在《一月九日》里,描写了沙皇屠杀请愿工人的血腥暴行的现场之后,紧接着把镜头集中到一个女工身上:“一个衣服褴褛,相当胖的女人,生一张善良的、母性的脸和悲哀的大眼睛,在街中心走着,她哭泣,拿右手托着她那血污的左手。‘现在我还怎么能养活我的孩子呢?我能上谁那儿去告状呢?’”这个特写镜头,给予人物的虽只有这么几笔,却集中表现了整个事件的残暴的实质和人民群众对大屠杀的悲愤的抗议。
总之,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对准人物或事物的一点加以放大,并延续时间,可以对读者造成强烈的印象。但是,这种表现手法要用于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部分,不能用得太滥,淹没了重点,使作品拖沓臃肿。
〔示例〕 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枣庄的一日》
文中用特写镜头突出地描写了搬运工人和贫苦人民的生活。其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表现的:
广大的麦田被手推车的行列画了一条很长的柔和的曲线。从八里路远的小煤窑那里,运来一车一车的煤,在站下堆成了一座黑色的小山。卸了煤的空车就在空场上竖了起来;兔子耳朵似的车把冲上,排成了一个空车子防护林。
几十个浑身臭汗的推车夫就三五成群的坐在地上,把领来的馒头掏出来吃。就这样,几十个台色的球在几十只黑色的手上闪出雪白的光辉;红色的牙床和白色的牙齿绽破了满是黑灰的脸。他们大都在咬白馒头:除了每人喝大叶茶都有份之外,只有几个人奢侈的吃着咸菜条和黄豆芽。
〔简析〕 这是描写煤窑工人吃饭的情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将镜头由远及近,集中在一群“推车夫”的身上:馒头并不真的那样洁白,但在一群“窑黑子”的黝黑的手里,则“闪出雪白的光辉”;镜头摄向“红色的牙床”、“白色的牙齿”以及“黑灰的脸”,于是镜头前面黑、白、红、黑灰四色错杂相陈,衬托出了煤窑工劳动的艰辛,读来令人一阵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