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原形深化

〔释义〕 报告文学受真实性原则的限制,不能通过虚构手段来塑造典型,报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即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形人物,他的典型意义完全要靠真人真事本身来体现。因此,报告文学作者除了在人物选择上要寻找尽可能典型的“原形”外,还应该深入地、透彻地分析研究有关原形人物的事迹、言行、心理、气质等方面的材料,捕捉原形人物思想光彩的火花,同时调动必要的艺术手段,去揭示原形人物精神世界的内涵,把读者的思维从感性引向理性,从原形人物身上引发到启发人思想升腾的哲理上,从而达到原形深化的目的。

苏联作家波列伏依说:“特写作家的任务在于显示现象,而不是叙述现象。”(见《论报纸的特写》)这是说,报告文学不同于客观性较强的新闻报导“叙述现象”,而是在“显示现象”,在现象中溶入了作者的主观的立场、思维、判断和评论。同理,报告文学中原形人物的深化也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和评价。

〔示例〕 茹志鹃:《离不开你》

……

这位大庆妇女,不知她姓什名谁,现却是那样熟悉,好像曾经相识。啊!我想起来了……

抗日战争的时候,不正是你,为子弟兵推磨压碾。在磨道上,你迈动缠过的小脚,你白发飘飘,你年行数千里,你碾的细面,喂过万千抗日大军。这是你!这当然不是你。那时候,暴风雪还在这草原上肆虐横行,大庆的石油也还在地层深处埋伏,你这个女儿,也还没诞生呢!可是,多么神似。

解放战争的时候,不也是你,牵着马,马上骑着披红挂绿的未婚夫,没过门的媳妇送郎去参军。你强压住乱蹦的心,驱不散脸上的红云,你仰头对马上的人儿说,“你去打败那老蒋,保住咱的胜利果实,家里的事有我来……”没过门的姑娘,把根大辫子挽成一个不听话的髻,把他的妈改口叫成“俺娘”。这是你!这当然不是你。大庆的女儿,那时候你才四岁呢,可是又多么像你。

孟良崮战斗的时候,又好像是你,喂饱了孩子,拜托给乡邻,你抬起了担架。敌人空袭的时候,你扑到伤员的身上,用你健壮的身体,火似的心,给解放军做成活的掩体。算起来,大庆的女儿,你那时正寄养在锦州大爷的家里,没有了母亲,你在孤寂中望着解放。很明白,那不是你,可是这又多么像你。

你,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大庆女儿,你到底叫什么名字?萨尔图——一个有月亮的地方(蒙语萨尔图意思是一个有月亮的地方)的人们说:“她的丈夫叫耿玉亭。”

耿玉亭说:“她就是我的爱人,大庆化工总厂的仓库管理员,一个普通工人。长得不怎么样,又不会说话,名字也不怎么样,叫个刘桂芬。”

……

〔简析〕 刘桂芬是一个普通的大庆妇女,她敬老扶小爱失去了双臂的丈夫。作者深深地被这位普通人的事迹所感动,她没有完全叙述原形,而是透过原形人物,用联想的手法,把背景向纵深方向延伸,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原形人物的典型意义。抗日战争的时候,刘桂芬还没诞生,解放战争的时候,她才四岁,然而她仿佛就是为子弟兵推磨压碾的大娘,仿佛就是送郎参军的未过门的媳妇,仿佛就是掩护伤员的青年妇女。刘桂芬所做的一切,与她们“多么神似”。作者把刘桂芬的事迹与历史上妇女的革命作用联系起来,体现出中国革命离不开中国妇女的主题,从而使这位朴实贤惠的劳动妇女的原形得到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