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报告文学中,那些以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安排组接材料的方法,称为感情线索组接的结构方法。一些抒情性较浓的报告文学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来结构作品。
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把人物、事件放到抒情、论说中,以议带叙。人物、事件随着作者感情波涛的起伏或来或往,或断或续。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描写、叙述重在实际感受,有意识地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并且常常和所写人物气息相通,同欢乐、共忧愁。当作者的感情被他所写的对象激发、冲腾起来的时候,作者就会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去宣泄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艺术触角分外敏锐,艺术想象更为丰富,艺术语言更加光彩,以完成作品形象的刻画。如在许多优秀作家的报告文学篇什里,读者可以揣度出作者在这类作品中的感情是深沉的还是宽广的;是豪迈的还是纤细的;是犀利的还是含蓄的;是温煦的还是炽热的,从中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特点:有的似散文优美、凝炼;有的明快、清新,富有诗的色彩;有的像论文雄辩、锋利;有的如小说飘逸、潇洒……,显示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结构线索的情感抒发,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也不管是呐喊,还是细语,都应该能代表和传达出人民的愿望、情绪和心声;始终不要忘记作品在主客观的高度结合,完美统一之中鲜明地表现出一个“时代”,活画出那个时代的真正的“人生”来。缺乏时代精神的抒情,即使感情再浓烈,也不会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示例〕 孟晓云:《胡杨泪》
……
……千百年来,这自生自灭的天然胡杨,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提供各种财富。它的木质,质地坚硬,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嫩枝、树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钙和钠盐,是牛羊爱食的饲料;就是它流去的“泪”,很快变成一种结晶体,叫胡杨碱,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哦,这会流泪的树!我抚摸着胡杨粗糙的树干,被它可贵的品格深深感动了。
蓦地,我想到了一位在塔里木结识的农垦大学教师钱宗仁。任何一个陌生人,握住他那粗糙的手,看到他黝黑多皱的脸,绝不会认为他只有39岁,也绝不会想到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整整四个下午、四个夜晚,钱宗仁向我讲述了二十年自学的坎坷经历。……他的一句句话,仿佛是胡杨树上流出的一滴滴泪珠。
……
我相信,钱宗仁讲述这一切时,他的心是淌着泪的。一定。
他的身上印着过去的痕迹,也包含着未来的种子,不仅整个脸,而且整个姿态,都表现出思想、热情和生命的波动,你能听见他汹涌的内心的呼声。
他的经历,他的性格,他的人品,他的精神,都使我想起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树,那会流泪的树。
钱宗仁就是一棵扎根在阿拉尔的胡杨。一个曾被忽略的倔强的灵魂。在沙漠旱风的席卷和盐碱的吞噬中,那被压抑、被扭曲的人性终究要伸直它的躯干。他不抱怨,不灰心,因为,他知道以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生活前进了,他正和人民和国家一道共享春风的吹拂。
哦,胡杨树,壮美的树!
哦,胡杨泪,悲壮的泪!
〔简析〕 从《胡杨泪》首尾的部分段落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那饱蘸情感的笔墨所形成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条线索贯串在主人公坎坷经历的始终,他那悲剧的命运,他那进取的精神,他那不屈的意志无不浸透在作者思想感情的长河中。
二十年的坎坷,前十年因出身不好三次升大学失去良机;后十年生活动荡,考研究生成绩优异,却因年龄超过两岁而榜上无名。集所有不幸之大成于一身的人,为数不多。但他依然在痛苦中克制、忍耐、从自我牺牲中去获得创造和欢乐。“虽未成功,仍在努力;不被理解,亦不灰心”,这是他的心声,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呵!作者从一种以自我牺牲为特质的、会流泪的胡杨树身上,看到了主人公的形象,从主人公的形象中看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代知识分子被埋没、被扭曲的悲剧命运;又从主人公的抗争精神中看到了“未来的种子”、生活的春风。
“我想说,人生,这就是人生。这里有辛酸的劳苦,也有人的创造和热力,有污浊,更多的却是人的光彩。”“生活本身比文学更悲壮。”这是作者的采访手记和感慨,也是结构全文的感情线索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