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认识顺序组接

〔释义〕 报告文学中,那些以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认识顺序来组接材料、安排层次的结构方法,称为认识顺序组接。这种结构方法,往往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认识顺序构成一条结构的线索,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就是文章的一个层次。运用这种顺序安排层次,不但条理清晰,而且能收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的艺术效果。

例如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大雁情》,全文围绕对主人公秦官属的认识和评价展开,逐层释疑,步步深入,作者对人物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就构成文章的一个章节。作者别开生面地用“她……”、“她?”、“她”、“她??”作为各个章节的标题,耐人寻味。第一节“她……”是一位尚未被人认识的人物;第二节“她?”是一位带着问号的知识分子,是一位负荷着“脱离群众”、“个人主义”、“地主出身”、“不能正确对待”……种种责难的普通科技工作者。第三段“她”,是一位社会主义实干家。陕北高原渭水之滨她考查过,阿尔泰山她攀登过,在鄂尔齐斯河她洗过脚,在布尔津河畔她搭过帐篷,在秦岭山中,她种过药材,她是为了事业忘我工作的人。第四节“她??”,究竟是位什么样的人物,人们自有公论。在药材经理眼中,她是个翻天复地的能人;在贫苦农民眼中,她是变贫瘠山区为“银行”,给穷苦村寨带来欢乐的值得效法的榜样。

总之,在运用“认识顺序组接”的结构方法时,要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和把握所写人物、事物的本质特征,自然而然地将认识过程形成全文的认识线索。在安排组织材料时,要注意紧凑而有序,要能使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事物本质逐渐鲜明、突出,使读者易于把握作品的内容,获得深刻的印象。

〔示例〕 (台湾)陈铭磻:《卖血人》(从略)

这篇作品反映的是台湾一部分下层人民以卖血为职业,用健康、甚至用性命换得的微薄报酬,还要受到“血牛”(不劳而获的社会蛀虫)的敲榨盘剥的严重事实。

〔简析〕 假如一篇作品仅仅满足于事实的报道,没有一点作者自己对材料的体验、认识和感受,那么即使材料再丰富,也是缺乏感染力的。《卖血人》所以能在台湾引起轰动,除了题材的深刻外,就是因为作品中溶进了作家自己的认识并直接倾注了强烈的感情。

这篇作品基本上是按照作者的认识顺序组接材料的。作者深入到街头巷尾,走访了血库前的卖血人、台北的捐血中心、主任医师、立法委员等有关部门和个人,在大量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遵循着这样一条认识顺序结构作品:即卖血人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卖血?——有没有办法解决这批人的生活和使他们免遭“血牛”的中间盘剥?——卖血人中间,赌棍、流氓、不良少年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是苦于生活所逼,“他们卖血,是因为他们需要钱。”最后,作者终于认识到,在台湾这样的社会,是无法根除这个社会弊病的。作品写了作者的这个认识过程,而读者也顺着这个认识过程,认识了当今台湾人民生活的某些侧面,并留下深长的思索和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