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以主题思想为线索,统领材料,结构全篇,称为主题线索组接的结构方法。
报告文学是一种主观感受比较强烈的文体,它木像小说那样从故事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它允许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也就出现了这种用主题思想直接贯串联结材料的结构方法。
还由于报告文学不像小说那样篇篇都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更多时候,报告文学得到的材料是片断的、零碎的、不完整和不连贯的,甚至是几个不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主题线索组接方法便可发挥优势,把那些零散的材料统一到作者对主题思想的表达线索中。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采用了这种结构方法。作品中写了三个生活片断: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抢救朝鲜儿童、小战士怀念祖国。这三个片断发生的故事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人物之间也是没有联系的,作者用主题线索结构全篇,回答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问题。可以说,是报告文学的文体本身创造了主题线索组接的结构方法,因而在诸多报告文学中,用这种结构方法结构的作品不乏感人的篇章。
在具体运用主题线索组接的结构方法时,要防止主题思想的零乱和分散,要求主题单一、明确,并与全部贯串的材料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主题线索贯通首尾,弥纶群言,统领全篇,达到纲举目张的艺术效果。
〔示例〕 孟晓云、丛林中:《还是那双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诗人和画家都极精细地描绘人的眼睛。
三十六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经这样描写过王震同志:“像八路军所有的身经百战的将军们一样,他有一双好眼睛,在原野里看得非常远。”
一个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没有远见卓识是不行的。
我们破坏了一个旧世界。这还不是目的。我们要建造一个新世界。这时候,有些人的眼光变得模糊,黯淡,失去了当年的锐利。
王震将军还是那双眼睛。他看到了历史的巨大转折,看到了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种新形势。他仍然是一位将军,但是他的军团变了。他率领着铁道兵、军垦大军,历尽艰辛,走遍了祖国的高山、沙漠和荒原……
而知识分子,则始终是王震的朋友,是向新世界进军的王震兵团的依靠力量。
硝烟未尽,炮声在耳,王震率部挺进新疆。一路之上,他花了很大精力做了两件事:收罗人才,收罗书籍。记不清他找多少人谈过话了,各种专家,教授,留学生,甚至刚刚俘虏过来的国民党的技术人员。王震总是一句话:“走,跟我们上新疆!”虽然仗还在打着,他已经想到明天。他是去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他要办纺织厂,钢铁厂,农学院,他需要人才。
……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王震将军见过的人多啦,伟大的,渺小的,有功的,有罪的。他知道爱什么人,宝贵什么人。人民需要的人,党的事业需要的人不应该爱么?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贝,革命需要他们,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离不开他们。历史赋予共产党人的重任,使王震将军具有这样的战略眼光。
早在战争年代,王震的部队里就聚集了许多知识分子。每逢他们上前线,王震总要给师团打招呼:“好好照顾,可不要把我们的‘墨水瓶’给打烂了!”……
……
只有无产阶级才有这样宽阔的胸怀。他用他的爱温暖着不止艾青一个人。作家丁玲,歌唱家张权,至今怀着感激的心情想着王震将军,因为在她们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将军曾经伸出了有力的大手,搀扶过她们,使她们刚强地面对人生,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
在战争年代,他的马袋子里装满了打进城市后从敌人那里缴获的书。他那里书多啦。……堪称部队的“小图书馆”。
……
解放后,马袋子换成了一柜一柜的书。他常常站在书架前,觉得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他不是当年的王震了。年过七句,一头稀疏的白发,行动迟缓了,但睿智的头脑中储藏了各种学问和知识。他比战争年代更加成熟,有阅历,也更加聪慧了。
不,他依然是当年的那个王震。一个视死如归、威震敌胆的带兵的将军!一个见困难就上、拔起脚就走的创业者!一个鄙视高官厚禄、对事业和同志怀着挚爱的革命者!
……
是的,还是那个王震。还是那双眼睛。
〔简析〕 《还是那双限睛》,不是纵向地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从复杂的斗争中展现一个老共产党人的雄才大略,而是以“主题线索”结构全篇,集中、交汇在王震将军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对知识分子无微不至的关切上,从这贯串首尾的主题线索中去表现王震将军的远见卓识,大智大勇。作者采用了在主题线索穿针引线下,侧面敷粉烘托的方式,从受到王震帮助和尊重的艾青、丁玲、张权等受“左”倾路线迫害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心中,写出将军粗犷性格中的柔情;从戎马倥偬,生死立决的时刻到进疆、农垦都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和渴求,写出了将军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一贯态度:“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知识分子的民族是愚昧的,一个愚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将军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认识到这个真理:“共产主义是以消灭三大差别为目标的。无论士农工商,无一例外,都要进化为知识分子,这是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人类的光明归宿。”王震将军虽然工人出身,少时没念多少书,却从革命的发展过程中领悟到这一点。作者正是通过这条“主题线索”的深入,把对这位一腔热血,一双眼睛永远闪着锐利光芒的老共产党人的全部崇敬和爱戴倾注于笔端,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