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片断式结构是报告文学结构类型之一。片断式结构的报告文学,往往从大量事实材料和人物事迹中,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断或几个片断,从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描绘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种种表现,从特定的社会生活面来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事物的本质。
例如《黄植诚少校》中的黄植诚,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一员,作者刘亚洲不写他起义归来后的兴奋与惊喜,而是写他回归之前的奇遇与酸辛;不写人民解放军“黄植诚同志”,而是写国民党军官“黄植诚少校”。作者截取黄植诚回归前的一段生活片断,向读者展示了另一个世界的世道人情,描绘了一个生动而可爱的中华男儿的形象,把人们引入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天地,看到了海峡两岸人民对自己的母亲——中华民族的一腔赤诚,坚信祖国的统一必将实现。
采用片断式结构的报告文学,要注意选择有着高远、深刻、新颖的主题意义的题材,用主题思想的线索,巧妙地组织、勾连起片断故事的材料;还要注意抓住人物主要的思想个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描写,力求挖掘出生活的底蕴和人物的精神境界,鲜明、充分、集中地表达主题。要防止出现由于选用片断的生活材料,使情节过简,细节缺乏,人物形象站立不起来,因而达不到教育、感染读者的目的。
〔示例〕 高尔基:《列宁》(从略)
〔简析〕 高尔基的报告文学《列宁》,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成的一册列宁的“编年史”,而是采用了“断切”的手法,将列宁的革命活动分成四个“片断”,按四个时期来叙述。第一个时期,是1907年在伦敦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11年到1912年在巴黎;第三个时期是1908年和1910年在意大利的加卜里;第四个时期,即1917年至1919年,在莫斯科。
作者深刻地把握了十月革命前后这一伟大历史时期的特点,将列宁置身于这样壮丽而复杂的历史背景上,抓住列宁的重大特点进行细致、形象的刻画,其中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非常统一地构成了列宁性格的两个侧面。作品分若干“片断”,叙述了在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中,没有谁“像列宁这样深刻而且强烈地憎恨、厌恶和仇视着人们的不幸、痛苦和灾难”,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搏斗中,不能不采取断然措施镇压反革命。而在人民当中,列宁却有高度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他幽默滑稽,经常开怀大笑;同渔人们一起钓鱼,输了棋像小孩子一样地生气;他看服装史,散步,同别人争论,爱听讲故事……作品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列宁同各种不同人物交往中的生动形象:在同机会主义者的斗争中,在同人民群众的相处中,在同周围同志的生活中,在对待迷途的知识分子问题上,在人与人的关系的许多方面,从各个生活片断里,揭示列宁的思想、气度和性格。表明列宁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又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长者、人民的亲爱的朋友。阅罢作品,读者被一颗“透过恨去爱”的伟大灵魂所震撼。
作者之所以能把一些似乎是片断的印象连缀成这样一幅深刻、清晰、令人难忘的画卷,如此出色地描绘出无产阶级领袖的光辉形象,这与作者高超的艺术结构、艺术技巧分不开。正如斯大林评价的那样:这篇报告文学不是“一个关于列宁生平事业的连贯性的报告”,“只把一些表明列宁的为人和他作为一个活动家的某些特点的事实告诉大家。这些事实相互间也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到一个关干列宁的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