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情理结构,是报告文学结构类型之一。这类结构的报告文学既没有中心事件,也没有人物成系统的行为,而是以作者的抒情、议论为线索,将许许多多的小事件、生活画而、人物关系组合起来,成为一篇作品的结构。文中的“情”和“理”,往往融合在一起;但也有以明显地抒发浓郁深沉的感情为主的,也有从头至尾就所见所闻的事件、所思所忆的情景进行议论,充满了哲理和政治见解的。例如《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就是这类结构的作品。老革命家陶铸在十年动乱中含冤死去了,十年后得到平反昭雪,他的女儿陶斯亮写这篇作品,报告父亲生前受迫害的情形和他忠于党,坚强不屈地与反党集团进行斗争的事迹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文中写了陶铸的许多言谈举止,及其受迫害的经过与场面,还有家庭生活的细节。但是,全篇是以表达感情做为结构的基础。所写事件、场面、心理活动,实际上没有什么次序,完全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而安排。抒情之中,也阐述了不少道理。
情理结构的报告文学,不是以某一中心事件或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来教育感染读者,而是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思维,以其特有的感受、情绪、见解来综合地描述人物、事物、景物等,惟妙惟肖地再现自己的见闻,推动读者思索和理解蕴含在生活事件中的深刻意义。
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结构,不靠人物、事件本身的激动力取胜,也不在于如何安排引人入胜的开头和惊心动魄的结尾。作者需要用深情和哲理来突出表现那些容易被人所忽视的,然而却包含重要启示意义的生活内容。
〔示例〕 涵逸:《中国的“小皇帝”》中一节
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人们,尤其是那些经过多种磨难和艰辛的当代父母,为了使自己的独生孩子,过得比自己的过去更幸福、更快乐和完美些,正在极力去顺应以至于娇宠孩子。而时下生活中反映出来的一个最尖锐的问题是:溺爱算不算爱?四个祖辈,两个父辈围着一个小太阳旋转,转得头昏眼花也乐在其中,会不会总有一天乐极生悲?
有识之士纷纷撰文,指出:眼下的独生子女们,在二十年以后都纷纷走上各种岗位,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我们的一大批年轻父母们时下所做的不仅仅是哺育孩子,多多地做新衣服,买巧克力,每天不辞辛苦地接送孩子去幼儿园,我们同时也是在缔造历史!
我们应该怎样缔造历史?
……
塑造一个美好的心灵,要比挣回成堆的金银,艰难得多!高尚得多!重要得多!为了中国和人类的未来,不要溺爱!不能溺爱!
……
缔造历史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做成的,是以真善美为铺路的基石的,是由家长们的一言一行为起点的,这样的事业只要持之以恒,便可以辉煌不朽。而在艰难地以心血培育出来的新一代身上,父母和园丁的灵光,将会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骄傲!
〔简析〕 以上示例是这篇“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在对目前中国独生子女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透视和扫瞄之后,向全社会发出的强烈呼吁和向全社会提出的一个足以使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即当代父母究竟怎样铸造新一辈的“现代化”儿女?
作品引用了大量的活生生的有关独生子女成长、教育的事实材料来论证这一严重的社会命题。从全文来看,所有的材料没有一定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而是依作者发自肺腑的情理线索来组织安排。作品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除“引子”与“尾声”外,分别贯以各类小标题来囊括内容,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浓缩或具体再现了当代中国3000多万独生子女的现状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家庭素描五幅”部分里,作品分别以“八岁大寿”、“追着吃饭和拍着睡觉”、“有趣的对抗”、“霍元甲的‘徒弟’”、“彤彤出走记”,为五种类型的独生子女勾画了一幅一幅令人辛酸、悲哀的生活图景。每一幅图景都不是单纯的临摹,而是以饱蘸浓重“情理”的笔墨边叙边议,“理重情深”,步步引导读者从独生子女成长的各个阶段里领悟过份的溺爱和失当的苛刻所造成的一幕幕悲剧,从而使众多的父母廓清迷雾,调整和扭转教育独生子女的方式方法。具体在“劳动,中华民族的美德正面临挑战”一节中,作者首先摆出理论依据:“勤俭与劳动,这是中华民族最可以自豪的美德,一代又一代人在他们接受教育、走向生活之初,便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是劳动使人变得聪敏,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世界。……”然后列举了忽视、轻视对独生子女基本劳动观念的培养、教育,甚至“洗手洗脸、穿衣穿鞋”的基本生活能力也由父母代劳的种种事实之后,又层层剥笋地议论到:“其实,独生子女也不是生来就自私的,关键还是在于教育。父母是他们最早的、影响最深的老师。让孩子们干一点活儿,先从料理自己开始,这是一定要做到的。很多好的品质,包括集体主义精神,互助互爱的习惯,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培养起来的。做父母的再也不能娇纵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能轻视劳动了。”接着作者语重深长地提出:“我们是用我们的心灵去培养正直、善良、勤劳的未来的人才呢?还是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孩子一步步地推向足可以毁灭他们的深渊?”这种步步摆事实,层层论情理的方法,无不使人深受教育和启迪。
总之,这篇报告文学,从始至终贯串着作者的“情”与“理”,而在“情”与“理”中,作者更偏重冷峻、严肃的“理”。可以说这些“理”句句是至理名言。正因为作者内含深情,讲得在“理”,发人深省,所以,足以使千家万户的父母和人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明天,翻然悔悟,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