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选择切入点

〔释义〕 切入,是指电影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镜头的转换上不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变换,而是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阶段,主要特征,直接转换镜头。报告文学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开始写作的第一笔,往往也存在如何切入的问题。所谓选择切入点,一般是指报告文学的开头从何处表现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运思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寻觅和选择最佳切入点的标准应当是:一要有利于准确生动地报告对象;二是要能畅达地实现报告主体的意志;三要能较迅速地引起读者注意,四要能和谐地统一起来。

选择切入点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从报告文学对象中提取切入点。其中一种方法是让报告对象和事件中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材料来充当切入点。如《扬眉剑出鞘》一开头,就从一辆闪着红十字标记的救护车沿公路疾驰切入,写我国女青年击剑运动员栾菊杰被断裂的钢剑茬刺穿的、鲜红的血在向下流淌的手臂,造成一个强烈的悬念,使读者急于想了解这场凶猛搏斗的经过。另一种方法是让报告对象的严峻后果或结论来充当切入点。如《中国的“小皇帝”》就以人们溺爱独生子女产生的恶果切入。这类切入,如奇峰突起,引人警觉,使人注意,别有一种艺术的魅力。

第二种途径是超越报告对象本身,从另外的人和事中去选择切入点。这种切入点由此及彼,以彼人彼事喻此人此事,以生活中人们所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来映照作品中报告的事物,在情绪意识上对读者进行熏陶,以此吸引读者,把读者引进报告天地。例如陈祖芬的《理论狂人》,一开始以一节的篇幅写人们在夏时制实行的第一天的担忧、慌乱以及莫名的多重顾虑。这些内容并不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事迹中的事情。但是作品如此切入,是因为人们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主人公——经济学者党治国并不熟悉,而对夏时制刚实行时的担忧、慌乱深为熟悉,所以作者从熟悉的事情切入,就会自然调动读者阅读的情绪。同时,作品中人们对实行夏时制的心理状态与现实中一些人对党治国的态度又何其相似,这就使读者掩卷反思,将这两件相似的事物进行必然的类比,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总之,一篇报告文学的切入点,是给读者看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它往往是读者决心阅读还是放弃阅读作品的因素之一,许多报告文学就是被扼杀在这第一印象之中。因此,报告文学作者要重视切入点和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要重视第一印象的描写。

〔示例〕 (台湾)陈铭磻:《卖血人》

〇、从“人血馒头”谈起

中国人关于血的流传与故事,以“人血馒头”最富传奇。

所谓“人血馒头”,传说是当刽子手在刑场用刀刃横过犯人的脖子的动脉,大量的鲜血涌喷出来时,只要拿个撕了皮的馒头去吸血、晒干,烤成炭,锻成灰,即可治好百疗不痊的肺病。因为效果相当惊人,当时的一些人便暗地贿赂刽子手拿犯人脖子上的血沾濡一个个红通通的血馒头去治病。

古代的中国人虽然不知道血的重要性,但他们却深刻的了解,血是灵魂、有生命力的,因为血流过多足以使人致死。那时候,他们认为血是神圣的、诚意的(如刺血写佛经表示虔诚即为明例),不能任意流失。

……

曾经有过一则命案的新闻:兄弟二人吵架,弟弟仅揍了哥哥一拳,哥哥竟然因而死亡,经过法医解剖的尸体,发现原来哥哥患有血友病,所以只要稍微一点伤就会出血不止而死。

过去,我的一位朋友在一次紧急开刀手术时,因为缺血过多差些丧命,还好,由于两位在场的卖血人经过检验后输血,才挽救了一条险失的生命。

……

〔简析〕 这篇作品,是报告台湾以卖血为职业的人的生活,重点揭露那些“血牛”(即把卖血人介绍给医院的联系人)怎样压榨卖血人的血淋淋的事实。但是,作品开头的第一节,完全不写卖血人,而是东拉西借了一连串的事情,乍一看,作品并没有切入正题,所写的四种事:“人血馒头”、“血的神圣”、“兄弟殴斗”、“朋友开刀”,似乎与报告的“卖血人”这一对象直接的关系不大。但仔细品一品,又觉得似乎与卖血人有一点微妙的关系。因为它都和“血”有关,它雄辩地说明了:血的神圣、血的重要、血和生命紧密相连。卖血人正是在干着玩命的事业。作品这样“切入”,使读者在血、血、血的笔墨铺陈中,心不由得一阵阵紧缩,气氛也随之浓重凝固,尔后再徐徐拉开帷幕,让人们看看那一群被社会忽略了的干着玩命事业的卖血人受“血牛”残酷压榨的凄惨生活。

这一段切入的笔墨,粗看起来没有接触到正题,但是它使读者在阅读正题内容以及将要和报告对象直接见面时,有了良好的情绪准备,同时,这段切入的笔墨和正题之间似断非断,似续非续,有一种似断似续、亦断亦续之妙。当然,这篇作品一开始,未尝不可直接切入卖血人的生活,但与现在的切入点比较,应该说后者略高一筹,取得的艺术效果也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