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筛选材料”,比喻用筛子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挑选。它是报告文学确定了主题进入构思阶段之后的第一个工作环节。
写入报告文学的材料不能虚构,它来源于生活本身提供的原始素材。因此,并不是任何材料都适合写,也不是任何材料都能写出好的报告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占有丰富的材料,提倡“以十当一”、“以多为佳”,大量的储材是选材、用材的前提。而在选取材料时,则提倡“以一当十”、“以严为上”,围绕主题精选那些典型的材料,即典型的事件、典型的人物、典型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材料。正如作家秦牧所说,选材要抓住事物的尖端部分,好比一棵菜,要摘最嫩的菜芽来炒肉丝,才上味。一般材料只能炒出一般的菜,“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只有选取那些深刻地反映了事物本质从而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件和人物,择取其“尖端”材料,才能写出上乘的报告文学作品。
《在这片国土上》是写引滦入津工程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作者先后采访了100多个人物,记下了30万字的采访笔记。如果不加以浓缩,不进行严格的筛选,而要把这个协作单位遍及全国23个省市、涉及千百万人的工程全部描绘下来,恐怕需要几倍于《永乐大典》的容量。于是,作者“以一当十”,从浩繁的材料中选取具有时代特征和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情节和细节,“像用苏绣的五彩丝线去搭配、交织成斑斓的艺术品”。
筛选材料,不仅表现为精选材料方面,还体现在舍弃和剔除材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主题有权审查材料,材料等候主题取舍。和主题关系密切,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留而用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剔而舍之。砍去枝蔓,正是为了突出主干。那种不愿忍痛割爱,堆砌材料的做法,只会喧宾夺主,拖泥带水地把报告文学写成流水帐,使主题模糊不清。
〔示例〕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从略)
〔简析〕 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者筛选材料的典范作品。其中仅用了三个骨干材料:一是松鼓峰战斗,写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表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二是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写志愿军对朋友的“爱”,表现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三是志愿军“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艰苦而愉快的生活,写他们对祖国的“忠”,表现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个材料各取一个角度,各代表一个方面,互相配合,完满地表达了主题:志愿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由于作者选用的材料是“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因此,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在这之前,作者曾写过一篇《自豪吧,祖国》的作品,用了20多个事例,结果什么也说不清,说不充分。在写这篇作品时,只用了几个事例,后来又删了两个,结果给人的印象是清楚的,也是突出的。这就说明,报告文学作者面对一大堆生活素材,进行筛选时一定要依据主题的表现需要,像沙里淘金那样,认真过滤,提炼出那些最富表现力、最有典型性的材料,这样才能把最能反映时代本质的东西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