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报告文学结束采访进入写作阶段以后,作者面对着大量丰富的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确定作品的表现角度问题。确定角度,是作品确立主题、选择材料、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和景物的着眼点。每一篇报告文学都有它的着眼点和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把苏轼的这两句诗用来说明报告文学的写作,则形象地揭示了由于作者确定的表现角度不同,所反映出的事物的情形和状态也随之不同的道理。它颇似摄影艺术选取拍摄角度那样,总能从千差万别的人物面孔上,找到最逼真地映现人物气质和性格的最佳拍摄角度。因此,报告文学在构思谋篇时,也应寻找和确定最佳的表现角度,争取得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确定角度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直接关系着作品构思、立意的优劣、高下,也牵扯着作品人物的命运和事件来龙去脉的安排与设计,它是作品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可见出作者写作的功力和技巧。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对象认识越透,理解越深,把握越准,就越容易寻找到和确立最佳的表现角度,这又可见出作者深入开掘角度的工夫。
确定角度时,一要注意从能深刻地反映事物本质、能充分揭示材料价值出发来确定角度;二要注意从最合理地利用材料、最有效地表现材料出发来确定角度;三要注意在确定角度时,尽量要“小”、要“新”,使之既容易把握,又不容易落入俗套;四要注意一些作品角度的转换,特别是游记体等样式的报告文学中,随着作者观察点的不断变化,角度也就会不断转换。变化角度时,要做好上下文之间的转换与衔接。
〔示例〕 黄宗英:《大雁情》
这篇作品报告的是一位三十多年来,默默无闻地热情地为社会主义祖国辛勤劳动,忘我工作,无私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年华的勤劳、正直的女科学工作者——秦官属。作者通过对这位有争议的典型人物的解剖,以及对典型人物所工作的西安植物园尚未在知识分子身上彻底落实政策的事实报道,提出了一个触及社会生活矛盾的尖锐问题:即如何排除思想僵化和左倾情绪,以及因而造成的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和不公正的舆论,尽快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简析〕 作者在确定《大雁情》的表现角度时,是从一则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中得到启示的。在秦官属工作的西安植物园附近的大雁塔,有这样的动人传说:当年,玄奘取经路上,经过此塔,饥饿濒死,无力前进。有大雁飞来,撞死塔下,让玄奘吃了,得到力量,继续前进。后故名此塔为“大雁塔”。
作者的思绪,从秦官属在长城上看大雁,联想到西安的大雁塔;从大雁塔的大雁甘为玄奘取经献身得到一种全新而深刻的启示:在奔向四个现代化的途中,也需要这样的大雁。而像秦官属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甘为祖国四化的新长征献身,不正如大雁一样美好而崇高嘛!于是,作者寻找到最佳的表现角度,获得了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大雁拟人化,以人物眺望大雁北去开头,以梦见大雁呼喊“快——研究研究”作结。通过大雁的嘴大声向人们疾呼:要尽快讨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
全篇所用材料与大雁关系并不大,只因为作者开掘了这一新角度,才使材料与大雁巧妙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力量,远远超过了材料本身的感人力量。难怪作品发表后在知识界引起极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