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一些化石和古代文献提供的资料,进行想象,描绘出几万年前动物的形象来,这种工作称之为“还原”。形象还原法,则是报告文学“想象”的一种主要方法。它虽然也是还原工作中的一种想象,但与其它文学体裁中的想象有所不同,是有一定限制和限度的,它是建立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是对原始素材的形象再现。
报告文学中的想象还原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作者先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对所写的人和事有深刻的了解。这是还原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就进入第二步,随着思维逐步深化,舍弃掉一些非本质的、偶然的、无意义的材料,借助想象,把那些有意义的本质的材料进行集中,进行巧妙的联结,予以丰富和补充,从而还原描绘成一幅鲜明的图画,刻画一个个动人的形象。
〔示例〕 (捷克)艾贡·爱尔文·基希:《秘密的中国·吴淞废墟》中的一段
有着红色太阳和红色太阳光线的日本国旗和日本海军旗,在吴淞的尸体之上飘动着。中国人在退走以前,他们将炸药放在军火的贮藏室,塞进大炮的装置中,把机钮一按,一个地震埋掉了炮台。现在,许多弯曲的、残缺不全的大炮钢管遗留在那里。
日本旗子上的太阳像是一个圆的创伤,从那上面,鲜血向四围流淌。
〔简析〕 捷克著名记者、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在中国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他在“一·二八”战争以后不久的“吴淞废墟”之上,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暴行。他从切身感受中,产生了对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的无限同情,对日本法西斯的强烈仇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还原了吴淞废墟的惨景。如果基希不调查,不实地考察,纵然他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吴淞废墟的真实惨景也无法确切地还原出来。反之,没有想象,光靠作者在吴淞看到的景象去复制、模拟,也不能产生出这样的图画。作者正是通过调查,深刻地认识到,这日本太阳旗是把中国人民推向痛苦深渊的罪恶的象征。作者精心选择了太阳旗这一本质材料,巧妙地把它和“弯曲的、残废不全”的钢管连结起来,并进行丰富和补充:“旗子上的太阳像是一个圆的创伤,从那上面,鲜血向四围流淌。”使这废墟景象触目惊心、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