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决定了报告文学采用形象思维和运用形象化的方法反映生活。从取材聚事到构思谋篇无不需要形象性的把握。如果某些生活素材的性质、容量决定了它不容易构成鲜明的文学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社会的或自然的环境和景物在内的,具体可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那么,就要坚决放弃这种题材。一流的报告文学题材应该是不但具有时代性、新闻性、典型性,而且还要具有极其生动的形象性。如果有了一流的创作题材,而不能运用形象化的方法去艺术的表现,仍然不能写出打动、感染读者的好作品。因此,在构思谋篇过程中,仍然需要形象性的把握。这就要求作者正确认识和评价生活形象,在艺术性上下功夫,用文学性的语言,将生活形象转化为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形象性把握的过程,就是报告文学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形象性选题和艺术化构思的过程。通过形象性把握,才能创作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图景。
〔示例〕 柯岩:《奇异的书简》中的一段
说也奇怪,在我的诸多爱好中,有一个是:读信。
……
信,曾像溪水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流去。……
……
我睁大迷惑的眼睛,望着给我这封信的同志,他却催促我说:“读吧,快读!要知道,这样的信不是一封、两封,而是两千多封!十余年里,他们两人就是这样写了两千多封信,平均二至三天每人就写上这样一封哩!”
他把大叠的信递在我的手里,我按次序把它们排列在我小小的书桌上。哎呀,不行哩!几封信就把我小小的书桌盖满了,活像铺了一条白底蓝花的台布。我想:如果把两千多封都摊开,从天上撒下,将化做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地上行走,将成为一条潺潺的河流,十年不断的潺潺的河流呵!
〔简析〕 信,是叙事的,是抒情的,是议论的,而作家柯岩却把对书信的这种感受化为形象化的诗意的描述。她通过书信这一形式,向读者介绍了时代生活的一角,介绍了科学家陆埮和罗辽复在十年时间里,相互写成的两千多封信。这些信,不只是叙事的、抒情的、议论的,而且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两千多封信,就是他们研究的心血结晶!作者把硬材料作软处理,用奇特的想象把书信文字转化为可以直接感知的形象,化为“溪水”,化为“白底蓝花的台布”,化为“漫天飞舞的雪花”,化为“潺潺的河流”。通过这诗意的奇异的画面,我们看到了作者赞美书信,是在赞美书信带来的幸福,赞美书信中所蕴含的对祖国、对事业的一片忠贞之情,为我们坦露了迢迢千里相隔的两位科学家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