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真实性内容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报告文学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报告文学创作中自始至终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约翰·里德说:“在本书的取材方面,我务必限定我自己只使用那些我亲身观察到的、经历过的历史事件的实录,以及那些有可靠的证据以证明其为真实的记载。”(《震撼世界的十天》所写“前言”)《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说:“从未亲眼目睹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写的。”“我有权报道我所发现的事实真相。”(斯诺写给美驻华大使约翰逊的信)夏衍在谈《包身工》的创作时说:“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的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包身工〉引起的回忆》)这些足以说明报告文学必须建立在真实性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写真人真事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真实。
具体说来,真实性内容是指材料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材料的真实表现在报告文学中所写的人必须是实有其人,所写的事必须是确有其事,时间、地点、数据都有案可查。不仅大的事件、材料要真实,小的细节、片断也要真实。既不能主观杜撰、张冠李戴,也不能任意虚构、妄加处之。它必须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历史文献性质的真实。艺术真实是指本质的真实、整体的真实。即绝不照抄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也绝不是生活的复制品、自然主义的照搬和模拟。片面地抓住人物曾经说过的只言片语,强调人物曾经做过的几桩好事或不好的事,或褒、或贬,这种真实材料的加法或是减法,足以使一个真实的人物扭曲变形,面目全非。正如理由所说:“材料的真实只是外在的真实、局部的真实。报告文学不可能堆砌全部的材料,去表现真实的人物。只有艺术的真实……才是本质的真实、整体的真实。”(见《新闻战线》1980年5期)
由此看来,真实性的内容应该是,作者把调查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分机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选择那些真正能够反映人物或事件真实面貌的材料,调动尽可能丰富的艺术技巧去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只有通过真实的材料达到艺术的真实,才是报告文学应具有的真实性内容。
〔示例〕 黄钢:《亚洲大陆的新崛起》开头
1949年9月底的一个夜晚,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快速踏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渡海轮船。当他穿过英伦海峡的迷雾,迎着海风走上甲板的时候,可以看见他的脚步稳重、矫健;他每一步的跨度总是0.85米——这是他多年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在野外考察养成的习惯:他平时迈开的每一步,实际就成了测量大地、计算岩层距离的尺子。
这位用准确尺寸走路的人,就是李四光。
但是,此时此刻,李四光在英伦海峡跨出的这一步,却不是普通的0.85米,而是结束了他在旧中国旧世界半个世纪多的生活斗争历程的一步。……
〔简析〕 作者在开篇记述了李四光——这位用准确尺寸走路的人,跨过英伦海峡,将扑进祖国怀抱的举动。作者写李四光以稳重、矫健的快步跨上了渡海轮船,他每一步的跨度总是零点八五米。这个稳重、矫健、快速的零点八五米的跨度寓意很深。首先,这个跨度是真实的,它不仅符合李四光从事野外考察的习惯,而且揭示了李四光办事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其次,这个跨度又是象征的,是艺术的。此时此刻跨出的0.85米,又不同于李四光半个多世纪来跨过的亿万次零点八五米,而是结束了他在旧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斗争历程的一步,是由旧世界跨进了新世界的一步。这一步,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互相交织在一起。
作者正是通过0.85米这个真实的材料表现出了艺术的真实,达到了真实性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把读者的目光引向现实生活中巨大的政治舞台,又把读者带进崇高的艺术境界。读者仿佛听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