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气象万千的生活图景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广阔无垠的题材,而新闻性选题却是最基本的要求。报告文学是从新闻衍化而出的文体,由于它脱胎于新闻,因此,不管它从各门各类汲取了多少营养,有了多少变化,但它所具有的新闻性却始终如一。选题的具体要求是:内容须是新的,有其新闻价值;事实须是真的,具有真实性;反映须是快的,即有时效性。这三条使它与其它各种文学体裁划清了界限。它要求作者尽可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刚刚出现的新事物、新形势、新问题。
报告文学虽然出新闻嬗变而来,具有新闻性选题的基本要求,但是,报告文学绝不等同于新闻,它的新闻性有其特殊的含义,并与新闻文体的新闻性有显著区别。
报告文学与新闻在选题上都要求具有新闻价值,但报告文学选取题材与新闻获取新闻线索是有区别的。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信息,哪怕仅仅是一个传闻,一个隐隐约约的现象,都可以成为新闻线索,却不一定能成为报告文学的题材。报告文学的题材应含有厚实丰富的内容,它要求作者在深入采访中,积累认识和感受,从本质上理解生活,要从许多素材中选取、提炼、开掘那些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容,构成时代的画卷。
在真实性要求上,新闻报道仅满足于事实真实,报告文学却是通过翔实的文笔、艺术的描绘达到事实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在时效性上,新闻要求迅速及时地把生活中发生不久的激动人心的新闻事件和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传达、介绍给读者,并且尽可能将采写过程缩短到最低限度。但是,报告文学的时效性要比新闻报道的限度略宽,在写作上则比新闻报道的要求更高。
总之,报告文学作者在选取新闻性题材时,不仅要立足于“新、真、快”,还应积极深入生活,在广阔的生活领域里观察、体验、寻找、发现那些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报告文学题材。
〔示例〕 邓加荣:《有这样一位经济学家》
……
监牢他坐过,缧绁他披过;他并不是那种没有经过风险的人。……
说实在的,坐敌人的牢他是有思想准备的。在白色恐怖年代里,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都有被敌人囚禁和杀头的危险。然而被自己人抓来坐牢,他是丝毫没有精神准备的。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我死了不要紧,我的名声毁了也不要紧,但是我的观点不能丢掉,我要为我所坚持的真理活下去!
……
思绪再一次平静下来,那些经济规律和科学范畴像清涧的流水,淙淙地在他眼前流过。在亮晶晶的逻辑思维的网络上,严密地分布着商品、货币、价值、利润等概念的网结。他进入了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他在科学的宫殿里作无羁无绊的遨游。
……
这是多么明亮的希望之光啊!当这光束射进单身牢房时,你会想象得到,给他带来的是怎样的喜悦。恩格斯曾经说过,单身牢房只能囚人半年,超过半年人会发疯的。孙冶方在不准探监、不准读书阅报的情况下,独处单身牢房两年以上,精神始终保持正常,这中间,政治经济学的各种概念与范畴是有很大功绩的。
还在罢官之前,他就着手写一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书,拟出了一个大纲,草出了几篇初稿,但是很快在1964年的围剿中就给剿灭了。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哪里容得他放下一张平静的桌子。现在,虽然没有桌子,却有了足够的平静。干脆把这部书从头至尾用腹稿的形式写一遍。从《导言》开始,一共22章,183节。一节一节构思,一段一段锤炼,一句一句推敲。……
从古到今,从结绳记事到拼音文字,有谁用过这种方法写过一部几十万字的书呢?人们都是把智慧的火花、偶然的闪念、拍案的惊句、巧妙的构思,随时随地记在本子里和卡片上,然后把那一捆捆的笔记本和卡片,用精制的缨络奇巧地串连起来,形成为一部巨著。但是他现在却没有笔,没有纸,甚至连可以打结的绳子都没有。他必须用心地打好腹稿,把经济领域内浩瀚无边的事与理,一字一句地刻写在脑子里。真是难呀!一章有分析、有见解、有情趣的腹稿写完了,再去构思下一章,这时候他往往发现,已经做好了的文章全部不翼而飞了。怎么办呢?再作第二遍。第二遍忘了,再作第三遍。我这里说出一个数字来,人们会吓一大跳。这一部书他前前后后共写了八十五遍。这是何等惊人的毅力呀!古往今来,有过这样的著作家吗?
……
与此同时,地球却在椭圆形的轨道上无声无息地转了七圈。七年,漫长的七年,他在阴暗的铁窗里度过了。……
……
死并不足惜,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最可惜的是自己的经济学不能成书,正确的观点不能让群众知道,真理的火焰被窒息在暗室幽谷。应当怎样在死去之前,把自己的见解留下来呢?哪怕现在不能问世,藏诸名山留给来者也好呀!但是这一切,怕只能是眼空血泪、梦断关山了!
……
十月胜利以后,他的境况好起来,一个有见解、有骨气的经济学家应当得到的尊敬和荣誉,都回到了他的身边。组织上考虑让他当研究所长,他说:“让年轻人干吧,我当一个普通研究员就行了。留下时间,写我的书吧!”
……
他每天仍然早早地就起来,坐在他那张简朴的办公桌前,像春蚕吐丝似地把狱中的腹稿,一段段地吐出来,铺陈到白纸上。寒来暑往,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这样工作着。
〔简析〕 这篇报告文学写于1980年初。这正是一个历史新时期的转折点。在这个伟大的转折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从精神迫害和精神压抑下解放出来,在科学春天的明媚阳光下,在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重新焕发出献身事业的第二青春。一批又一批有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深入科学技术领域,把知识分子作为报告文学的表现对象,继《哥德巴赫猜想》后,写出了大量展示一代知识分子高尚心灵和英雄风貌的令人振奋的作品。《有这样一位经济学家》,即是其中一篇。它从各方面突出地表现了孙冶方这位老经济学家、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既写出了他一生献身事业的概貌,又写出了他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突出事迹,既有历史发展进程的轨迹,又有时代的典型事例,可以说是一篇难得的集新闻价值和时代精神干一炉,且文笔翔实、艺术性具佳的报告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