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报告文学是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的文学,是我们这个匆忙多变的时代产生的特殊的文学形式。敏锐的时代感,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这就使报告文学在选择题材时,要像开采铁矿寻找含铁量高的矿藏那样,经过时代性透视,选择那些最能体现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的题材。因此,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是衡量一篇报告文学作品质量优劣、生命力强弱的首要标准。
所谓时代精神,是指一定时期中先进的人们在为实现主要历史任务的斗争中所反映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状态。每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都有不同的涵义。新时期以来的大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如《哥德巴赫猜想》、《中年颂》、《船长》、《大雁情》、《祖国高于一切》、《中国姑娘》、《在这片国土上》等等,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生活面貌和时代精神。
经过时代性透视的题材,无论是反映重大的社会生活,还是反映一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表现一个时代一群人的经历,还是描写一种环境中一个普通人的命运,都应该使读者看到那激荡人心的社会潮流,都应该从作品中折射出时代的投影,正如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经过“时代性透视”的题材,还应该能及时回答千百万人最关心、最注目的社会问题;能揭示生活中最根本的矛盾,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鞭笞落后;能传达出人民的愿望、情绪和心声。总之,经过“时代性透视”的题材,要准确地按住时代的脉搏,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生活前进的方向。
在具体“透视”某一种报告文学题材时,只能从实际的采访入手,将材料宝矿中的原始素材,经过主题思想的“聚焦”,提炼和挖掘出其中闪烁着时代精神的晶品来。这首先有赖于主题思想这一“凝聚点”的确立,时代精神也只有从主题思想的凝聚点中,从具体的事实材料中“抽象”和“结晶”出来。在“抽象”和“结晶”的过程中,作者还可以联系时代背景、重大社会事件、政治形势、历史因素等来考虑,从而自然地引申出鲜明的时代精神。绝不能脱离开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而对题材的时代意义进行人为拔高,或像粘贴标签那样外加进去。
〔示例〕 理由:《中年颂》
……
她所做的,的确称不上是惊人之举。论技术,有比她更强的;论成就,有比她更显赫的;论资历,她也没什么可炫耀的。
她的成绩,是平凡的积累,马拉松式的记录:六年来,她的生产质量保持在第一流,名列前茅,既没有直线上升,也没有直线下降。六年来,她先是为母亲送了终,继而又死了父亲,加上婆婆生病,孩子生病,她自己也累出病来……简直没有喘息的工夫。而她始终出满勤,于满活,使满劲,像一根坚强的柱子,默默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不摇不晃,凝结着力的美,稳定的美……
这,不也是当今一代中年人的形象么!饱经忧患,坚韧不拔,含辛茹苦地伫立于浑厚的大地,支撑着金碧辉煌
的屋顶。
呵,中年,社会的壮工,国家的筋骨。
〔简析〕 这是《中年颂》的结尾部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毛纺厂的普通挡车工,所反映的也是一个中年工人的极普通的日常生活。作者既没有高谈阔论中年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没有宣扬主人公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而是具体描写了这个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她的日常工作、生活,她遇到的人生坎坷。作者写她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和生活的双重担子,沉重地压在肩上,最大限度地消耗着自身的能源,所得到的燃料补充却很少很少。如满载的船舱在漫长的航道上行驶,如负重的牦牛在浩瀚的戈壁上跋涉,把理想、希望、生活的使命,社会的重托,顽强地输送到彼岸。”文中运用小说笔法,通过典型的事件和生动的细节,对人物进行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作者正是这样,善于从平凡的题材中,透视出不平凡的社会意义,通过这个普通女工美好的心灵,歌颂了当今整个一代中年人的精神风貌,使作品渗透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作品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