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这是适用于改编长篇小说的一种方法。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内容丰富、结构庞大,而一部电影容量有限,要求人物、情节尽可能集中,这就需要对原著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和浓缩。特别是对于世界文学名著的改编,一般需保持原著的主题思想和主要人物、情节,不宜从中截取片断时,就应采用浓缩法。
浓缩法是抓住原著中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以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发展为线索,对原著进行去枝剪蔓、删繁就简、压缩提炼,重新创作出人物集中、情节简捷、结构单纯,适合于电影容量和表现形式的新作品——电影文学剧本。
〔示例〕 (法)勒内·巴雅韦尔、让·保罗·勒夏努瓦:《悲惨世界》
原著,长篇小说,(法)雨果:《悲惨世界》共分五部。
第一部《芳汀》写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小城的修树枝工人,生活很困难,还要帮姐姐养活七个孩子。有年冬天,他失业,因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因数次逃跑,又加重处罚住了十九年监狱。出狱后找不到工作,又去偷银器,被主教感化,从此立志行善。
数年后,他更名马德兰,因在工厂进行技术改革发了家,成了大富翁,兴办福利事业救济穷人,因而被选为市长。他救济一个叫芳汀的女子,并答应她将其女珂赛特养大成人。但不久,马德兰因前案,又被警官逮捕。
第二部《珂赛特》:德纳第是靠盗尸搜刮财物开设酒店的,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就寄养在这里,遭受着酒店老板的虐待。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有钱的旅客,出重金把珂赛特带走,这人就是当年的冉阿让。他为实现对芳汀临死时许下的诺言,把珂赛特带到巴黎,隐居贫民区,躲避追捕。
第三部《马利尤斯》:马利尤斯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个上校的儿子,他爱上了少女珂赛特。冉阿让成了珂赛特的父亲,化名勒布朗,隐居巴黎,继续行善。酒店主德纳第破产后来到巴黎,改名容特尔德,以行乞、偷盗为生。他发现勒布朗的隐私,设下圈套企图敲诈陷害。但很快被马利尤斯发觉,让警方逮捕了容特尔德一伙。
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恋歌与圣但尼斯街的史诗》:冉阿让为躲避警官追捕,迁到了布留墨街。马利尤斯与珂赛特相爱,但遭到冉阿让的反对。这时法国爆发了人民起义,马利尤斯参加了起义队伍,投入了保卫圣但尼斯街的战斗。
第五部《冉阿让》:警官沙威和冉阿让都参加了起义队伍。起义者认出了沙威是警官,逮捕了他,并由冉阿让处决。冉阿让却放走了警官。起义失败,马利尤斯受重伤。冉阿让背着马利尤斯逃走,却遇上了追捕的警官沙威。沙威由于冉阿让多年行善,舍己救人的人格力量,使他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最后投河自尽。冉阿让成全了马利尤斯和珂赛特的婚姻,自己也离开了人世。
〔简析〕 这部小说可谓鸿篇巨制,长达百余万字,真实地描绘出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写出了贫困人民的悲惨处境,对资本主义的黑暗和不平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这是一部劳动人民的哀史。它所表现的进步思想倾向和丰富的历史内容及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这样一部作品如何进行改编,将它搬上银幕,确实是个难题。要把它的全部内容再现到银幕上是不可能的,只能对它加以浓缩。
影片《悲惨世界》拍成上、下两集,文学剧本不过六七万字,这就需要对原作大加删削、压缩。改编突出了冉阿让的经历和遭遇,集中表现他既躲避警官追捕,又保护和养育珂赛特的种种行为。这样,既使主人公始终处于顽强的行动之中,又使情节线索单纯、明快,适合电影的表现形式。原作中大量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心理刻画,以及其他次要人物、次要情节等,有的完全删掉,有的合并,有的重新改造。原作的主题、人物在影片中更鲜明、更突出了。
运用浓缩法必须对原作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其主题思想的丰富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艺术风格的特色,才能去粗取精,予以电影艺术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