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风格美

“风格”一词最早是用来指人的风度和威仪的。自刘勰的《文心雕龙》始才用它来品评文章。

我国古代文论中,“风格”一词大多用来指作品的格调和气氛。这里所说的“风格”是指构成文学风格的主要部分——语言风格。

成熟的作家、诗人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反复经常地运用具有个人风格色彩的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等)而达到相对稳定时,就会表现出一种统一的语言格调和气氛,形成语言个性,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美。因而语言风格往往是读者辨认作家、诗人艺术个性的重要标记。

各个作家诗人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李白、郭小川的诗,施耐庵、梁斌的小说,苏轼、刘白羽的散文具有豪放的风格;朱自清、冰心的散文,曹雪芹、茹志鹃的小说皆具有柔婉的风格;赵树理、叶圣陶的小说,陶渊明、臧克家的诗都具有平淡的风格;郭沫若的诗,徐志摩的散文具有绚丽的风格,等等。

成熟的诗人、作家往往有着几副“笔墨”,多种风格。这是现实生活的要求,不同写作题材的要求及诗人作家对语言不断地多方面的追求的结果。

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作者运用一系列富于色彩美的华丽词藻,新奇传神的比喻,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飞光溢采的美丽图画,抑扬起伏的语言节奏,使全文充满浓郁的诗情,奇幻的情思。表现出了绚丽的风格——刘白羽散文的“另一副笔墨”。但细细品味,文中壮阔的气象和场景仍与作者豪放的主体风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