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也叫声韵,是汉字字音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它是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运用得当可以使语言流畅悦耳,具有音乐性。
语言的音韵美是韵文特别是诗歌语言的特质。我国古诗和现代白话新诗都很讲究音韵美。散文、戏剧的对白、小说人物的对话,情境的描写也讲求音韵的谐和。
语言的音韵美不单在于好听、方便记忆和流传,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能造成一种旋律、一种氛围,充分地表达作家特别是诗人的情绪,增添诗文的抒情色彩。
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音韵美呢?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比如形容马跑时宜多用铿锵疾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阴暗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朱光潜《诗论》)可见语言的音韵要与作家诗人的情感谐调,要与作品的内容谐调。
散文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平仄相谐方面:一句之中要注意平仄相间(一般是两字一换);不同的句子中,各个句子的末尾要注意平仄相应(一般是前仄后平)。
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音韵安排颇具特色: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全诗语言明朗、优美。虽属古体诗但也适当安排了平仄:大体上一句之内平仄交替,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仄音韵与平声韵交错。造成了全诗声调抑扬起伏,富有音乐特色。
诗中平仄声调的安排和韵的转换与诗人的感情起伏和场景的转换是相应的: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飞的边地奇景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以下音韵转沉滞紧涩,出现边地苦寒,将士艰苦的军中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低回,饯行宴饮,送行的场面,武判官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诗人怅惘,依依的离情别绪给人以曲终情未已的韵味。全诗音韵情感配合谐调、音韵与场景配合谐调,故有“有声画”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