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不似之似

在写作中,不似之似是指不求外形的全似而神韵却要相似。形与神既辩证统一,又不完全一致,人与物的外在状貌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内在神韵,但内在神韵不一定从每一个外在形态都能反映出来,外在形态的全似不一定就能达到神似,内在神韵的相似也不一定从外在状貌的全似中才能体现。不似之似作为一种辩证艺术就是正确处理“形”与“神”的关系,在外形的不一定全似中达到神韵的相似。为此,在描写人物或刻画事物中要善于捕捉其典型特征,通过对典型特征的描绘和刻画,以传神之笔获得神似。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贫苦、落后又有一定革命愿望的农民典型,他自高自大,又自轻自贱,每逢失败或受挫,就以一定的理由自我安慰,以达精神上的满足,颇具精神胜利法。这个人物的外在形态,不论是长相体态,还是衣着服饰,要追求形似可写方面很多,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对每一部位都去描绘,只是在情节展开中刻画了阿Q的厚嘴唇、瞪眼睛和癞疮疤,又给戴了一顶破毡帽,一个活脱脱的充满精神胜利法的受苦农民形象跃然而出,达到了完全神似。

要达到不似之似,要善于抓住形与神的内在联系,以典型特征体现内在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