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用违反正常规律的方式去表述某一事物或现象而形成的包袱叫反常包袱。
客观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人们只能按着这一规律去行事,如:高兴要以笑脸表示,走路手脚要交叉摆动,说话离不开语法,游泳就必须下水,喜爱的绝不会是缺点,说相声的更不能是哑巴等等。若违反了这一规律,人们就会感到别扭,因不协调而发笑。
反常包袱,就是通过语言的表述,故意制造某些不协调的因素来组织包袱,引人发笑。
〔示例〕 马季等:(相声)《友谊颂》
……
乙 噢,你是到坦桑尼亚、赞比亚去了。
甲 对,你知道那个地方吗?
乙 那不是非洲吗?
甲 对,那个地方离咱们这里还很远哪!
乙 有多远哪?
甲 我计算了一下足有二十多公里。
乙 二十多公里?那不是非洲,那是通州。
甲 通州干嘛呀?
乙 你不是说二十多公里吗?
甲 是啊,二十“多”公里呀。
乙 多多少?
甲 多一万多公里!
乙 嗐!你把大数搁后头了?!那么远你怎么去的呀?
〔简析〕 汉语数字的表述,大数在前,小数在后;先说整数,后说零数,这是由汉语的语言规律所决定的,而且相当固定。“甲”有意地先说出小数“足有二十多公里”,然后再补充说“多一万多公里”,把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成了“足有二十多一万多公里”。这种反常的表述法,观众当然会感到别扭,因不协调而发笑。
从组织包袱角度看,“足有二十多公里”是铺垫。非洲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观众虽不十分清楚,但绝不会这么近,于是“乙”代表观众提出了疑问:“那不是非洲,那是通州。”“甲”又进一步强调:“是啊,二十‘多’公里呀”。这句话也是铺垫,是对前一句铺垫的一种“强化”。当观众按正常的数字表述法推算只能多“几公里”里的时候,包袱一“抖”,原来“多一万多公里”。这时才恍然大悟,“甲”是把大数放在后头了。怪不得总感觉有点“不对头”。这种“反常包袱”的用法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