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曲解包袱

〔释义〕 把一些词语、现象或某种事物,有意地作歪曲的讲解而产生的各种包袱叫曲解包袱。

“曲解”应注意四点:第一,被曲解的,不论是词语、现象、事物或其他什么,都应当是人们已经熟悉的或有所了解的,这样观众才会感到“曲解”的可笑。第二,既然是“曲解”,就要“解”出个“曲”的道理来,让观众听着,既有道理,又没道理,有的是歪曲的理,没的是符合原意的解释。第三,“解”的过程也是组织包袱的过程。“解”是为最后说出“曲”的结论(抖包袱)所作的准备和铺垫。第四,“曲解”的作用,主要是讽刺和嘲笑,因此曲解的对象不能是正面的、美好的。

〔示例〕 侯宝林:(相声)《讲帝号》

这个段子对清朝十个皇帝的帝号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曲解。下面只摘取其中的几个:

对“康熙”的曲解:

甲 康……康熙……熙……恐怕这个字要用儿化就好讲了,康熙儿,就有讲了。

乙 康心儿,噢,萝卜呀!

对“雍正”的曲解:

甲 雍正,雍正是吧。因为他做皇上那天,他坐歪了,不正,大伙一拥他,嗯——正了。“雍正”。

对“同治”的曲解:

甲 “同治”吗?同治——他就是共同治理,明白这意思吗?他没什么本事,文武大臣,咱们一块商量着办吗?

对“宣统”的曲解:

甲 您想啊,“悬捅”,本来就是悬着,拿棍一捅,下来了。

乙 噢,捅下来了。

〔简析〕 清朝十个皇帝的年号都有各自的含义。这里“甲”对它们都做了歪曲的解释:有的改变读音,有的利用同音或谐音改换成其他词语,有的把词义做了歪曲的引申,有的随意编了个故事,各有各的道理——尽管都是“歪的”。观众对十个帝王年号的确切含义不一定全都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不管怎么讲,绝不会是贬义的。当他们听到“甲”所讲的什么“康熙”是“康心儿”的“萝卜呀”,“雍正”是“他坐歪了”大伙把他拥正的,“同治”是大伙“一块商量着办”,“宣统”是“悬捅”等,与原义相差十万八千里,连个边儿都沾不上,怎么能不感到可笑?包袱就这样通过“曲解”,一个接一个的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