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一句完整的话分成几次说完而形成的包袱叫断句包袱。
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时,是以句子作为表述单位的。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分开来说就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断句包袱就是利用语言这一特点,故意不把一句完整的话说完整了,利用语音停顿,先说前半句,让观众产生误解后,再补上后半句。实际上,前半句是一种假象,后半句才是真实情况。
组织断句包袱应注意两点:第一,语言离不开语境,要想让观众对某一具体的言语产生误解,就必须先制造能产生误解的语言环境和气氛。这种环境和气氛的制造,就是为包袱作铺垫。第二,被断开的语句的前部分(即先说出来的部分),必须在结构上能够独立成句,在语义上相对完整,只有这样观众才会把这半句话当成一句话去理解。
〔示例〕 马季:(相声)《海燕》
……
甲 可是顷刻之间天海倾斜,怒涛翻滚,大风夹着暴雨,劈头盖脸扑来,浪涛卷过桅杆,齐腰大水滚过甲板。
乙 够厉害的。
甲 就瞧海燕的船缆绳断了……
乙 啊!
甲 又接上了。哎!前舱进水了!
乙 嗯!
甲 已经堵上啦!机器发生了故障……
乙 哟!
甲 及时排除了。这船沉下去了……
乙 啊!?
甲 又浮出来了。
乙 这多惊险哪!
……
〔简析〕 这是首先描写了海上惊涛骇浪、狂风暴雨的景象,既渲染了紧张气氛,又为下面的断句包袱制造了语言环境,作了铺垫。缆绳断了——又接上了。前舱进水了——已经堵上了。机器发生了故障——及时排除了。这船沉下去了——又浮出来了。这些断句的前一部分,在结构上都能独立成句,在语义上相对完整,再加上前面制造的语境和渲染的紧张气氛,观众不仅能理解这“半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当成一句话去理解了),而且也随之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
在断句的中间,“乙”分别插进了“啊!”“嗯!”“哟!”“啊!?”等叹词,看起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词语,实际上是在对断句起一种“强化”作用,加强了断句的效果。它们不仅给观众造成一个这句话“说完了”的感觉,而且也为观众增添了紧张的情绪。当“甲”说出了后半句时,才知道理解错了,情绪又松缓下来。包袱也就在观众情绪一紧一缓的变化中抖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