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外插花”是与“肉里噱”相对而言的,它是与相声内容联系不紧密或没有直接联系的包袱。
“外插花”虽然跟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有一定关系。它是在不完全脱离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和调动一切能增加观众兴趣的语言因素来丰富和提高相声的感染力。外插花的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有不同,它们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观众,或以“巧”和“妙”取胜引起观众的情趣,或利用辙韵、谐音等表达方式给观众以汉语音乐美的享受,或采取不同的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观众以形象感、立体感。总之,外插花是一种语言艺术,无论是在叙述、描写上,还是在节奏、色彩上,都应给观众以生动、形象、轻快、鲜明的感觉。在一段相声里,恰当地运用外插花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示例〕 刘宝瑞整理:(相声)《戏迷药方》
……
甲:抓药你奔“乌龙院”。
乙:“乌龙院”?
甲:对过是“天门阵”,左边是“朱仙镇”,右边是“万仙镇”,你绕过一座“小上坟”,看见“洞滨戏牡丹”,就瞧见药铺了。
乙:药铺叫什么字号?
甲:“百草堂”。
乙:门口有什么记号啊?
甲:上挂“一匹布”,画着“混元盒”,印着两块“血手印”,门外放着一条“背板凳”,上面坐着“打周仁”,头戴“逍遥巾”,身穿“斩黄袍”,腰系“宫门带”,足登一双“借靴”,左手拿着“芭蕉扇”,右手拿着“清官册”,脸上有一块“三疑计”,他是三近视的眼可戴着“四进士”的眼镜。
乙:瞧这别扭的!
甲:进了门迎面就是“吴三桂”,柜台上有“小放牛”,“盗御马”为记。
乙:你说了半天全是戏啊?(用手碰一下甲)
甲:你打我好!这叫“打金技”。
乙:哟!又打出一出来,那我还打。
甲:这叫“打銮驾”。
乙:还打。
甲:“打吉平”。
乙:还打。
甲:“打黄盖”。
乙:打。
甲:“打面缸”。
乙:打。
甲:“打灶王”。
乙:打。
甲:“打城隍”。
乙:我连着打三下。
甲:这叫“三打祝家庄”、“打棍带出箱”、“鞭打芦花记”、“棒打薄情郎”。
〔简析〕 这段相声的中心内容是甲给乙开“治戏迷”的药方。甲本人也是个戏迷,干什么都离不开戏,由他开的“药方”里面“全是戏”。他介绍药的作用、药的熬法、药的价钱离不开戏;告诉乙怎么去买药,坐什么车,乘什么船,经什么桥,过什么关,登什么山也离不开戏;他说明药铺的地点、字号、特征时,还离不开戏。其中有古戏也有今戏,有京戏也有别的剧种,里面有的是戏名,有的是剧中的人物、地点或道具,有的是戏中的某个情节……,前前后后共使用了近三百个与戏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要介绍给观众,又要引起观众的兴趣,作品使用了大量的“外插花”,以多种表达方式丰富语言的色彩,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如药铺的字号用“百草堂”。“堂”不仅符合药铺字号的特点,而且“百草”又与药铺的性质十分吻合。中药铺就是以“百草”为药嘛。这种巧妙的安排,观众不能不为之叫“绝”。再如“头戴‘逍遥巾’,身穿‘斩黄袍’,腰系‘宫门带’,足登一双‘借靴’……”这些根本不是用来穿戴的所谓“巾”、“袍”、“带”、“靴”却戴上了,穿上了,系上了,登上了,而且一对一搭配得又是那么恰当。尽管把这些“戏”穿戴起来不尽合理,有些牵强,然而这段话的情趣和耐人寻味的地方,也正是在这牵强附会和似是而非之中。至于“三近视的眼可戴着‘四进士’的眼镜”则是利用“近视”与“进士”的谐音构成的包袱。戏剧里面带“打”字的戏名很多,甲不是平铺直叙地罗列给观众。首先是借题发挥,利用乙“打”的动作说出“打金枝”、“打銮驾”抬高自己,随后又借乙“我连打你三下”这句话说出“这叫‘三打祝家庄’,‘打棍带出箱’,‘鞭打芦花记’,‘棒打薄情郎’”。不仅句句带有“打”字,而且音韵和谐,俏皮生动。这段相声由于恰当地使用了“外插花”,使观众在内容上获得了有关戏剧知识的同时,在语言艺术上也得到了“美”和“妙”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