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肉里噱

〔释义〕 包袱从内容上区分,可分为“肉里噱”和“外插花”两类。“肉里噱”是指与内容结合紧密的包袱。

相声是一种“寓庄于谐”的艺术。只“庄”不“谐”不是相声,只“谐”不“庄”称不上艺术,只有“庄”“谐”融为一体,才能成为相声艺术。相声的这种“庄”的内容与“谐”的形式的完美结合,主要是通过“肉里噱”来体现的。可见“肉里噱”的重要,它是构成相声段子的精髓和灵魂。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有,而且越多越好。

“肉里噱”这种与内容紧密相关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以内容为基础。要想有质量高的“肉里噱”,首先就要有精巧的构思——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充满幽默情趣的情节。

“肉里噱”不是相声的“专利”。它是由评弹艺术中借用来的。这说明在鼓词、快书等其他曲艺形式中,“肉里噱”也是必不可少的。

〔示例〕 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

……

甲 是这么回事——《千里走单骑》唱得好,做得也好,武打也好,台下不断喝彩;唱着唱着韩复榘他爸爸站起来了:(用山东话)“别唱啦,把他们管事的叫来!”

乙 什么事呀?

甲 谁也不知道哇!一会儿管事的来了:“哈哈,(苦笑地)老太爷,您有什么事?”(学韩父,用山东话)“你们唱的这是么戏?”

乙 好嘛!听半天还不知道是什么戏呢!

甲 “是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学韩父)“关公是哪的人?”

乙 (学管事的)“山西蒲州人。”

甲 (学韩父)“山西人为什么到我们山东来打仗?有我们的命令吗?”

乙 啊?

甲(学韩父)“这是我们的地盘儿。你知道关公是谁的人吗?”

乙 不知道。

甲 (学韩父)“他是阎锡山的队伍!”

乙 瞎,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 (学韩父)“为什么不唱我们山东的英雄?我们山东有好汉秦琼。”

乙 关公也是英雄好汉。

甲 (学韩父)“他们俩谁本事大?”

乙 他们俩呀,没比过。

甲 (学韩父)“叫他们俩比比!”

乙 没法比。

甲(学韩父)“来一出《关公战秦琼》。”

乙 啊,一个唐朝的,一个汉朝的,那能搁一块儿吗?

……

〔简析〕 《关公战秦琼》是以腐朽黑暗的封建割据的旧社会为背景,以讽刺韩复榘的爸爸愚昧昏庸、刁横跋扈为对象的,可称“庄”;情节的安排十分巧妙,而又颇具浓郁的喜剧色彩,可谓“谐”。这种“庄”与“谐”的构思给制造“肉里噱”的包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难怪这里“肉里噱”包袱连珠似的一个接一个的涌现。这些讽刺性十分强烈的包袱,几乎都是由韩复榘的爸爸自己制造的,反过来又无情地嘲弄了他自己。把这位“爸爸”的无知、昏聩、专横、霸道等特点,暴露得十分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