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在先说出事实真相,然后再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包袱叫反包袱。
反包袱是与正包袱相对而言的,但它不是正包袱的倒装,也不能理解成是“先抖包袱,后铺垫”。它是先说出“是什么”,然后再补说“为什么”。不过这个“为什么”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而又充满了喜剧效果的,这样才能构成“反包袱”。正像有人对你说他自己“很倒霉”(先说出事实),但怎么倒的霉,你并不清楚,于是他又解释,讲述了一个能引起你发笑的倒霉过程。可见正包袱和反包袱同样都有一个“铺垫”和“抖包袱”的过程,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示例〕 侯宝林:(相声)《戏剧与方言》
……
甲 我刚到上海的时候净闹误会。
乙 怎么?
甲 人家说话我不懂啊!到理发馆去刮脸洗头,敢情名词不一样。
乙 刮脸怎么说?
甲 (学上海话)“修面。”
乙 “修面”。洗头呢?
甲 你一听就得害怕,叫“汏(音近似打)头”。
乙 (误会汏为打)打头?
甲 哎!洗什么东西都说汏。咱们说洗一洗,上海话说汏一汏。
乙 洗什么东西都叫打?
甲 啊。
乙 比如说洗洗手绢儿?
甲 (学上海话)“汏汏绢头。”
乙 嗯?
甲 “汏汏绢头。”
乙 嗯。洗洗大褂儿?
甲 (学上海话)“汏汏长衫。”
乙 (没听清)打……?
甲 “长衫。”
乙 嗯。洗洗袜子?
甲 (学上海话)“汏汏袜(音近似麻)子。”
乙 嗯。
甲 “汏汏袜子!”北方人麻子一听就得跑!
乙 怎么?
甲 要打麻子啦!
……
〔简析〕“我刚到上海时候净闹误会”这句话是先交代了事实真象。究竟怎么闹误会观众并不清楚。于是说明了这种“误会”是由于上海的“汏头”与普通话的“打头”同音造成的,为下面组织“包袱”埋下了线索,作好了铺垫,紧接着便一句一个笑话,构成了一连串的“反包袱”。
“正包袱”和“反包袱”都同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是相声创作所必须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