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相声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垫话”、“瓢把儿”、“正活”、“底”。“瓢把儿”是“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段落。“瓢把儿”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篇幅都比较短,少则一两句,多则十几句。
“瓢把儿”的承上启下作用主要表现在点明人物、预示情节、暗示主题、渲染气氛,给通往“正活”架起一座桥梁。
“瓢把儿”既然是相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当有喜剧色彩,应成为一个过渡性的“包袱”。
〔示例〕 侯宝林:(相声)《戏迷》
甲 你说我唱戏唱得怎么样?
乙 啊!你呀!唱得不怎么样。
甲 不怎么样?你别看我唱不好,我敢在舞台上唱。
乙 噢,敢在舞台上唱。
甲 这是我最大的特点。
乙 这是你的优点哪?!
甲 有这么一种人,他不敢在台上唱。
乙 在哪儿唱啊?
甲 到胡同里唱。
乙 胡同里头唱不是拢音吗?
甲 什么拢音哪!夜里头走黑胡同他害怕才唱哪!
……
〔简析〕 这个“瓢把儿”并不长,从“有这么一种人”起,到“……他害怕才唱哪”止,来往对话总共只有五句,却起到了“飘把儿”应起的作用:“有这么一种人”点明了人物——戏迷。“他们不敢在台上唱”预示了下面将要展开的情节——都在什么地方唱。“什么拢音哪!夜里头走黑胡同他害怕才唱哪”这个“包袱”,道出了某些“戏迷”不敢在台上唱,只在台下唱的秘密,同时也为下面再继续说其他“戏迷”的情况打开了通道。既起到了过渡作用,又暗示了整个段子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