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古语云: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有些议论文章,作者有意不说出文章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正如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这样一些关系、条件和界限——只有在这些关系、条件和界限都具备时说出来的那句话才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
这种留有余地的写法,比全由作者直接作出结论来意蕴更深,效果更好。它既可以节省笔墨,又能让读者去思考、品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示例一〕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一部分
……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
〔简析〕 毛泽东同志在这段文章里鲜明有力地描述了农民运动汹涌澎湃的气势和雷霆万钧的威力,表达了对农民运动热烈支持与赞扬的感情,并明确指出对待农民运动的态度是“检验”“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的试金石。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具体指明每个革命者应抱什么样的态度,而是用设问的形式,提出对待农民运动的三种不同态度,让每个中国人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作出抉择。
这种议论方法是当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已经说清楚之时便戛然而止,欲说还休,其结论不由作者作出,而给读者留下回味思索的空间,以引发读者的思维活动,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示例二〕 (唐)来鹄:《俭不至说》
剪腐帛而火焚者,人闻之,必递相惊曰:“家之何处烧衣邪?”委余食而在地者,人见之,必递相骇曰:“家之何处弃食邪?烧友易惊,弃食易骇,以其衣可贵而食可厚,不忍焚之弃之也。然不知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无用之人服其衣,与其焚也何远;无力之马食其粟,与其弃也何异?以是焚之,以是弃之,未尝少有惊骇者。公孙弘为汉相,盖布被,是惊家之焚衣也,而不能惊汉武国恃奢服;晏子为齐相,豚肩不掩豆,是骇家之弃食也,而不能骇景公之厩马千驷!
〔简析〕 “俭不至”是说节俭得不是地方。本文指斥世人只注意在衣食方面小的地方的节俭,而忽略了管理经营中的巨大浪费,认为这种“大处不算小处算”的节俭,对治国者来说,却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主题很有意义,发人深思,是作者的独到之见。
文章从小处、眼前说起,引而申之,最后说到国家大事。开篇,忽然而来,写焚衣弃食引起人们的惊怪。接着承接一转,深入一步,写无用之人无用之马,空费衣食等于焚衣弃食而人们并不惊怪。然后再承接一转,写到治国者“俭不至”,用两个历史上为政清廉的宰相公孙弘、晏婴为例,指出他们只对自己布衣节食,可对其君王汉武帝、齐景公的穷奢极欲,反倒视而不见,不感到震惊。文章到此,便戛然而止,留下了读者掩卷而思的余地。
一个看来似乎很小的问题,作者不做惊人之笔,只用譬喻来说理,可是联系现实社会,却有许多值得品味、思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