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晋朝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用精粹、新颖的语句,表达最深刻的思想,不仅能使文章主旨突出,中心明确,而且还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使人经久不忘,以为鉴戒。如韩愈《进学解》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等,都是含义深厚,耐人寻味的。这种居要的片言,可以用在文章的开头,点明其宗旨;也可以用在中间,亮出观点、要旨;还可以用在结尾处,以总括文旨。
要写出语简言奇,含义丰富,发人深思的警句片言,是需要经过一番锤炼功夫的,但这种锤炼绝不能仅从字句雕琢着眼,而要特别致力于穷尽事理,“欲望句之警人,先求理之服众”(李渔《窥词管见》)。只有事理阐述得透彻,才能以警句动人。
〔示例〕 (清)刘开:《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孔夫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简析〕 这里节选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小段,可以看到作者穷尽事理、锤炼语言之用心。开头小段,提出学和问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用了“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判断句,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说理周密,语句凝炼,点明了全篇宗旨。
中间段,再次强调问的重要,用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和“学无止境”的警语,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也把“问”的道理阐述更为透彻。
结尾段,以感慨古人今人对虚心问人的不同看法,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文旨。这里用“不耻下问”的警言,赞扬好问的美德,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