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釜底抽薪法

〔释义〕 釜底抽薪法,是以直接戳穿对方论据的虚假,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反驳方法。釜底抽薪,出自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后用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说理文中,论点与论据是两个最基本的构成因素。论据真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论点是论据的集中表现,论据是论点赖以存在的基础,揭露了论据的虚假,论点就无法立足,不攻自破。这种反驳方法就如同将釜底之薪全部抽出,使之火灭烟消,彻底利索。

运用釜底抽薪法,一要注意紧扣论据与论点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如果论据与论点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反驳论据就毫无意义。二要注意紧扣反驳论点。反驳论据的目的在于反驳论点。因此,反驳论据与反驳论点必须紧密结合;在对论据进行反驳时,要处处有针对性地反驳论点。

〔示例〕 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

为了寻找侵略的根据,艾奇逊重复地说了一大堆“友谊”,加上一大堆“原则”。

……

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治外法权是“废除”了,强奸沈崇的犯人回到美国,却被美国海军部宣布无罪释放,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四十五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五十九亿一千四百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

〔简析〕 艾奇逊为了寻找浸略中国的根据,谎称“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并恬不知耻地把许多年来的种种“善意措施”作为证据,企图以此蒙骗中国人民。毛泽东同志为了揭穿其侵略阴谋,帮助中国人民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便针对对方支撑论点的论据——三个“善意措施”,列举确凿事实,运用反语,一一加以驳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论据既然是虚妄的,论点也就随之而倒。人们由此看到,艾奇逊口口声声所谓的“友谊”,实际上是赤裸裸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