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借古论今法

〔释义〕 让古人古事作为议论的由头或佐证,联系现实,来论证自己论点的方法,叫谈古论今法。谈“古”是为论“今”,论“今”是由谈“古”引出、发挥或加以考证的。

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总结了丰富有益的宝贵经验教训。借古来论今,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启迪人们认清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和问题,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借古论今,首先要选准“古”,要选具有典型性并对今天仍有生命力和借鉴意义的“古”;其次在写法上,可以先古后今,也可以先今后古,可以就事说理,也可以借题发挥,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示例〕 晓江:《齐人故事今谈》

工余之暇,有时也翻翻古书。……

一则是《孟子》上的。讲的是一个齐国人,每次外出都饱食而归。……他原来是到东门外的坟地上,卑怯地乞食于祭者的残羹剩饭。妻、妾对此感到羞耻,而他却洋洋自得,以此骄人。一则是《礼记》上的。讲的也是一个齐国人,饿得快死了,有人拿着食物吆喝他来吃,他宁可不食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两则故事,……一个以得“嗟来之食”为荣,一个则宁死不吃“嗟来之食”。前者毫无羞耻之心,而后者却十分重视人的尊严。由此说明,任何民族不仅有两种文化传统,也同时有两种伦理、道德传统。

文化、伦理道德都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尽管当前与古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不同的伦理道德,则是与古时一致的。近来就听到这样两个不同的例子:

一个是:有某青年,经常徘徊于旅馆、商店门前,低三下四地向外宾索钱要物,一旦得手,哪怕是一支普通的圆珠笔,也喜不自胜,炫耀于人。一个是:拾得一块手表,得悉是一位外宾遗失的,遂主动送还,外宾以50元酬谢,他则以“应当做的”相答,谢绝了。

……由不吃“嗟来之食”到不受非份之财,表现了人的尊严,人的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两个例子,正是这一骨气的体现。当然,古人不吃“嗟来之食”,一般为了洁身自好,而今人不受非份之财,则更出自对国家荣誉、民族尊严的维护。这里,今人高于古人多矣。另一方面,由乞食残羹剩饭到沿街索钱要物,则是不知羞耻的一脉相承,当然它也有发展。因为,胁肩谄笑地向外宾乞讨,不仅像那位齐人一样为了贪图一点便宜,而且往往为了得到一点“洋货”,用以骄人。这就不仅出自私心,而且源于奴性,也把个人和民族的尊严抛到汪洋大海中去了。

……

〔简析〕 本文题目就是借齐人论今人。文章借两个齐人迥然不同的表现,就事论理,认为这是“两种文化传统”和“两种伦理、道德传统”的问题。然后,联系现实,指出“尽管当前与古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不同的伦理道德,则是与古时一致的”,从古人古事引导到今人今事上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又列举了两则也是迥然不同表现的事例,并把它与齐人故事重叠起来,展开议论。作者强调:由不吃“嗟来之食”到不受非分之财,不仅表现了人的尊严,人的骨气,而且今人还高出古人,表现了对国家荣誉、民族尊严的维护。由乞食残羹剩饭到沿街索钱要物,不仅是不知羞耻的一脉相承,而且源于奴性,丧失了个人和民族的尊严。这样,作者论的“今”,便由谈“古”中加以引申和发挥,给人的启迪和教育也就更为深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