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抒情的立体感

〔释义〕 抒情的立体感是指诗的情感不是单纯的平面表露,而能造成“挺立”之感、立体层次感和纵深幽远之感。

造成抒情的立体感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是情节插入,即在抒情过程中包含一点故事片断或一个情节骨架。当然,这点故事片断远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只是几个生活断面,这个情节骨架的构成也应是单纯的,不是繁琐的,情节也都要随着主人公的抒情感觉而展开。由于有情节骨架或故事片断在支撑,抒情的血肉就有所依附,能使感情具有飘忽不定的形状,从而给人以“挺立”之感和纵深幽远之感。运用情节插入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要善于寻找适合表达某种感情的故事片断或情节骨架,而且在抒情开始时,就要让抒情有情节性、故事性。但是这种情节插入只是感情的依附,要服从抒情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要生编硬造。

造成诗的立体感的另一种艺术手法,是依靠内在的情感波动的韵律,使诗中的情感和理念步步推进,从而给人一种纵深感。运用好这种艺术手法的关键,在于要有情感的发展变化和跌宕起伏。如果有了它,即使诗的排列形式是平面的,也会造成纵深感;如果缺少了它,只会是情感的平面直露,虽然情感的平面直露,也会写出好诗,但它没有立体感。

〔示例〕 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简析〕 1924年夏天,徐志摩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日本近两个月。诗作写这次访问临别时,对一位日本姑娘的柔情的感受,主要采用了情节插入的写法。

前两行写诗人最难忘的“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分离在即,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日本姑娘只是默然无语地低着头,好像一朵在凉风中轻摇细摆的水莲花。由于有了这些对送行的日本姑娘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性格的简笔描绘,就使诗人感受到的温柔、娇美、羞涩有了形而立体化了,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后三行写诗人从日本姑娘道别的话语里发现了“蜜甜的忧愁”。一般说,忧愁是苦涩的,这里,诗人感受到的忧愁却是“蜜甜”的,这是用矛盾语写出的情感的起伏变化。说其“忧愁”,显然是即将离别,再见难期;说其“蜜甜”,是从其抑扬顿挫的语音里感受到的温存,是从语音里勾起了对往事的联想与回味。为了增强逼真感,诗作不把“沙扬娜拉”意译为“再见”,而采取音译的办法。

诗作由于选取了日本女郎“那一低头”、“道一声珍重”、“沙扬娜拉”三个生活断面作为抒情的依托,加上运用矛盾语表现的感情的起伏变化,使感情的抒发有了立体感,产生了使人过目难忘的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