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远近法

〔释义〕 诗歌创作中所采用的远近法,借用了中国画中远近法的观点和技法,即把眼前和心中的景物平面化,用来表现空间性的境界。这种技法适用于写景抒情之作。

远近法的要素是视线和视点。在中国画中,视线就是地平线,视点就是画家所朝向的地平线的一点。在视线之内,物体的距离愈远,它的形状就愈小,因而有“窗中小渭川”之句。在视线之下的景物,距离愈远,它们在画面上的位置就愈高,因而有“高浪蹴天浮”之句。在视线之上的景物,距离愈远,在画面上的位置便愈低,因而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感。在视线上下的远距离的景物,可以在观察者的视线上取消其空间距离而连接在一起,因而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感慨。诗人根据绘画远近法的法则,把自己的情意与视觉空间远近、大小、高下给人的感受交相融汇,就会构成有情意的画面,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在我国古典诗作中,不仅多见运用远近法写成的佳句,也有在全诗中运用远近法的法则来进行艺术构思的。

〔示例〕 (唐)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 南国有归舟,荆门诉上流。 苍茫葭菼外,云水共昭丘。 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 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送客远归时,于舟行途中对于景物的见闻。首句点明相送的出发地南国,客人乘一叶小舟归去。次句写客人的目的地是荆门,从南国去荆门是溯流而上,空间辽阔。第三句写沿江两岸初生的芦荻嫩绿一片。第四句写云水和楚昭王的墓丘在旷远无边的天际浑融在一起。第五句写落在桅杆上的城乌随舟远去。第六句写小舟溶进潇潇暮雨的江天之中。第七句写沿江两岸猿声凄厉,已不忍耳闻。第八句说更无需等到楚山之秋,意谓如果在楚山秋意的背景之中,其悲苦将更难以支持。这首诗的单句写近景小景,双句绘远景大景。诗人近视远视的视点移动所形成的画面具有纵深感,全诗以远近法来布局,整齐中见错综,架构出格脱俗,别具风味,时空境界壮阔辽远。